1998年王光美托人去俄罗斯送钱对刘少奇外国孙子说回家看看吧

88彩介绍 2025-07-24 15:33:28 197

1998年11月24号,这天是刘少奇同志出生100年的纪念日。为了回忆他的革命历程和那些传奇事儿,中央电视台专门拍了一部名叫《刘少奇》的纪录片,以此来缅怀他。

拍电影的时候,为了真实展现刘少奇在苏联的那段日子,咱们的工作人员得跑到俄罗斯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

王光美,刘少奇的妻子,得知这个消息后,以前的那些事儿就在她脑子里过电影似的冒了出来。

接着,她来了个让人挺摸不清头脑的动作。

她碰到了中央文献第二编制部门的副主任黄峥,他正好要跟着拍摄组去俄罗斯。她认真地请求黄峥,让他帮忙带上500美金到俄罗斯,亲手交给某个人。

王光美那时候已经77岁了,她这一辈子过得非常不容易。到了晚年,她还是一直在为公益事业拼命努力,很少在大众面前露面。

这次她到底为啥要做这件事呢?

这钱到底是准备给谁的呢?

阿廖沙这家伙,在俄罗斯土生土长,现在都已经43岁了。别看他年纪不小,来头可不小,他是咱们国家开国大将刘少奇的长孙子。

这次王光美不光找人给他捎了钱,还额外传了句话给他:有空就回家瞅瞅吧!

没多久,王光美就接到了一封信,是阿廖沙写的。

在信里头,阿廖沙亲切地管她叫奶奶,还说了这么一句:“不管咋样,我始终是刘家的一份子!”

想必现在大家都挺纳闷,刘少奇同志怎么有个外国裔的孙子呢?

这么多年过去了,阿廖沙为啥一直没回过中国呢?

为啥大多数人都不了解他呢?

王光美发了邀请,这回他能回来不?

今天咱们来聊聊刘少奇的长孙,阿廖沙的事儿。阿廖沙,作为刘少奇的后代,他的经历挺值得一说。咱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阿廖沙的老爸是刘允斌,刘少奇和他头一个老婆何宝珍生的头一个孩子。

何宝珍女士真是个了不起的革命斗士,她1902年4月在湖南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呱呱坠地。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她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宣传的行列里。

之后,我亲自聆听了毛主席、何叔衡等前辈的革命教导,就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1923年的时候,通过毛主席和杨开慧的牵线,她认识了刘少奇。就在那一年4月,他们俩在众多同志的祝福下,正式成为了夫妻。

他们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刘允斌,老二是刘允若,还有个女儿是刘爱琴。

夫妻俩都投身革命,所以他们的三个孩子,打小就过着漂泊不定、吃尽苦头的日子。

长子刚出生没多久,爸妈为了他的安全着想,就赶紧把他送回了湖南的老家。一直到1938年,大家才找到他,并把他带回了延安,跟刘少奇团聚。

另外两个娃的命运也差不多,老二刘允若直到1946年才被人寻回,而闺女刘爱琴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别人的童养媳了。

但是,在孩子们一个一个被寻回之前,他们的妈妈何宝珍,早在1934年12月就已经壮烈牺牲了。

尽管孩子已经回到了爸爸那儿,不过因为刘少奇工作特别忙,还是经常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孩子。

1948年那会儿,刘少奇碰见了王光美,两人看对眼了,后来就结了婚。

王光美对孩子们一直视如亲生,因此刘爱琴也总是亲热地叫她“妈妈”。

不过,要说这几个孩子中,她对刘允斌相对没那么熟悉。原因是,在她跟刘少奇结婚之前,刘允斌就已经被安排去苏联儿童学院深造了。

跟刘允斌一块去学习的孩子还有不少,比方说毛岸英、朱敏他们。

他在南方温暖的气候中长大,刚到苏联那会儿,特别不适应,特别是冬天冷得要命。不过,他一直没被吓倒,更没有退缩过。

在学校的时候,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尊敬老师,对人实心实意,学习刻苦勤奋,所以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看重他。

可是那样的日子转瞬即逝,苏德战争就打响了。战争一来,国内就得不停地往战场上送军需物资。

由于消耗得太快,苏联的经济很快就垮了下来,老百姓每天只能靠领那么点儿东西来过日子。

好长一阵子,刘允斌在儿童院的日子过得挺不容易,每天就靠半个面包片和几颗小土豆填饱肚子。即便条件这么差,他也没闲着,总是抢着参加学校里的开垦荒地、搬木头这些活儿。

另外,他主动站出来,给前线负伤的战士们捐了血。由于他这一连串的好表现,学校就挑中他,让他进了学生会当负责人,后来他还顺利加入了共青团。

刘允斌高中一毕业,就觉得国家以后的发展肯定得靠工业,于是他就靠着好成绩,考上了莫斯科的钢铁学院。

1949年8月29号那天,苏联也成功试爆了原子弹,这事儿跟在美国后面没多久。刘允斌察觉到,美国对苏联之前那种强硬态度,好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软了。

这让他明白过来,造原子弹不光能扭转战局,还会影响到人类的将来。

虽然原子弹会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祸害,但话说回来,它某种程度上也能带来安定与和平的局面。

因此,他又做了个人生大决定。从钢铁学院学完出来后,他去了莫斯科大学,专攻核物理,就这样,他成了中国最早一批搞核研究的人。

最近,刘允斌的生活里出现了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姑娘,她叫玛拉·费多托娃,是刘允斌的大学同学。从见面那一刻起,他们俩就特别合得来。

聊着聊着,他们发现双方的父母都是为国家大事出过力、流过汗的人。玛拉的老爸,那更是了不起,他还亲身参与过彼得格勒那场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呢。

于是,两个背景相似、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走到了一块儿,谈起了恋爱。

玛拉一家子,那真的是热心肠,对人特别关照。这一点,对从小没咋感受到爸妈疼爱的他来说,简直太打动人了。他因此特别喜欢上了玛拉。

恋爱那会儿,刘允斌把玛拉带回了中国,他老爸刘少奇也很看好他们这段感情,送上了真心的认可和美好的祝愿。

因此,所有事情都进行得很顺畅,到了1950年,刘允斌和玛拉在莫斯科成了家,两人举办了结婚仪式。

结婚后,他们俩过得特别美满。到了第二年,玛拉给老公添了个宝贝闺女,小名叫索尼娅。

1955年,他们家迎来了第二个小宝贝,是个男孩,取名叫阿廖沙。

那年,31岁的刘允斌完成了大学学业,顺利拿到了副博士的学历。

从他1939年离开祖国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16年。在这漫长的十几年里,他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只要祖国召唤,他会毫不犹豫地回去,把一切都献给祖国。

尽管他已经在国外定居,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他的决心依然坚定不变。

没多久,他就收到了老爸刘少奇寄来的信。信里,刘少奇直接跟他说:“国家和老百姓都盼着你学成回来呢。”

刘允斌瞅见这儿,心里头一下就明白了,这信里头说的可不光是老爸想儿子那点事儿,更重要的是,一位国家的大领导对好多留学生的那份期望都在里头了。

因此,刘允斌没得迟疑,得赶紧拿个主意。

玛拉一直是他的妻子,她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科研工作中,在原子弹研究领域,她是个非常难得的专业人才。

那时候,美国和苏联斗得很厉害,所以说要她这时候啥都不管,跟着刘允斌回中国住下,说实话,真的不太可能。

他们有两个小家伙还很小,跟着妈妈过日子自然是最合适的安排。

面对国家和家庭这两个选项,谁碰上都会心里犯嘀咕,难以抉择。

中国驻苏联的大使张闻天,见他那个样子,心里挺不是滋味。他直接跟那人说:“要不,你就留在咱们驻苏联的团里干吧。我想你老爸知道了你的情况,肯定也会同意的。”

听完这话,刘允斌立马就拒绝了。

其实,在那之前,苏联原子能部门的头头们也试着拉拢过他,想着用高额薪水把他留下来。

刘允斌那时候就表态了:“我迟早得回国,祖国那边需要我,而苏联对我来说,永远都是第二个家,希望您能懂我的心思!”

因此,这回刘允斌觉得,妻子玛拉必定会支持自己所做的决定。

他懂得玛拉为啥舍不得离开她的祖国。

那时候,新中国刚站稳脚跟没多久,到处都缺能人,刘允斌实在是没办法,只能打道回府,回到祖国。

但他刚回国那会儿,压根儿没想过和玛拉的婚姻会因此玩完。毕竟,他们两人心里都有对方,而且还有两个娃呢。

当然,玛拉老婆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等她知道了老公的难处后,虽然心里不乐意,但还是说了声理解。

1957年10月那会儿,他匆匆打包了点东西就准备出发。要走的时候,小女儿索尼娅和小儿子阿廖沙虽然还不太明白咋回事,但俩孩子都“呜呜”直哭,可能心里头隐约知道爸爸要走很远很远的地方。

于是,他一个人迈开步子,开始了返回祖国的行程。

1958年的时候,玛拉心里特别想念家人,就带着俩孩子跑到中国去了,主要是想让孩子见见他们的爷爷奶奶。

那时候,她开始有了想留在中国不走的念头。

他们压根儿没料到,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竟然慢慢起了变化。

面对现实的压力,玛拉决定离婚,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在苏联过起了日子。

玛拉做出的决定,刘允斌没啥好反驳的。

不过,抛开两人的私人情感,他们都盼着中苏关系能早点好起来。说到底,孩子们啥也没做错,这么小就没了爸爸陪在身边,搁谁心里都不好受。

结果就是这样,曾经那个充满欢乐的家庭,现在却分隔在不同国家,只能遥遥相望,无尽地期盼着重逢。

回国后,刘允斌就直接进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那可是国家二级部管的单位。

他没了家,就一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全力打拼。

他刚到研究院那会儿,食堂负责打菜的师傅就留意上了他。为啥呢?每次轮到给刘允斌打饭,他都会要求比旁人多打两三倍的菜,特别显眼。

后来大家才明白过来,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减少出门的时间,整天都能泡在研究室里头专心研究。

肯定的是,他的表现相当出色,凭借着他不懈的努力,咱们国家在新型热核材料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之后,他在研究院里头建起了原子能研究的第三个小组,还亲自当上了组长。

刚开始那会儿,大家伙儿都不清楚刘允斌到底啥来头,私下里老议论他。都说这小子犟得很,对自己要求严得要命。

后来大家知道他原来是刘少奇的大儿子,这才恍然大悟,他那股倔强劲儿是天生的!

那在这个时候,玛拉和刘允斌的那俩孩子,他们又是咋过的呢?

玛拉一家以前都是给国家出力的人,所以生活方面,还算过得去。

但因为刘允斌的关系,苏联的情报部门克格勃开始他们一家,他们的日常行动和生活细节都被特工暗中盯梢了。

玛拉对这事儿特别恼火,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就会直接找那人争辩几句,可这么做简直就是自不量力,压根儿没用。

玛拉为了孩子能少惹点事,就决定让孩子跟自己姓,不管走到哪里,对孩子的爸爸是谁都闭口不谈,也不透露他的身份。

每次送孩子上学碰到要填资料的时候,爸爸那一项总是留着没写。

玛拉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他俩都长得健健康康,性格乐观,还特别有能力,特别是阿廖沙,那更是出类拔萃。

他打小就机灵得很,跟爸妈似的聪明。念完高中,他就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后来又进了苏联航空局工作。

阿廖沙小时候,中苏两边关系特别僵,因为这个原因,他和家里另外两个小孩跟爸爸刘允斌基本上没啥来往。

直到1967年,刘允斌去世的事情,我们一直都没听说。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中苏两边关系慢慢好起来的时候,玛拉和她那俩孩子才晓得刘允斌已经不在了。

1987年的时候,王光美得知玛拉的下落后,就向她发出了邀请。玛拉二话不说,一个人就飞到了中国,去缅怀她过去深爱的那个人。

看到中国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心里特别激动。每到一个新地方,她就会赶紧给阿廖沙打电话,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告诉儿子。

说起来,刘玉斌走那会儿,阿廖沙连3岁都不到,所以在阿廖沙的记忆里,他几乎想不起父亲的样子。

对于阿廖沙来说,他还隐约记得爷爷刘少奇,这全因为在他五岁那年,爷爷特地来看过他。

那时候,阿廖沙的爹妈已经分开了。刘少奇呢,在去苏联干活的路上,抽空去了趟玛拉家,匆匆忙忙地瞧了瞧小孙子和小孙女。

小时候的他,根本不认识那位头发全白的长辈,只记得老爷爷抱着他咔嚓咔嚓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没多久就走了。

而玛拉呢,她一直把这张照片珍藏着,特别小心。

照片里头那场景真叫一个暖和,刘少奇就跟咱平常见的爷爷一样,轻轻地在他小孙子脸上亲了一口。

这次碰头,没想到就成了爷孙俩的永别。

玛拉从中国回来后,老跟阿廖沙聊起中国的各种事儿。这慢慢让阿廖沙心里有了个念头,想着要是有机会,说啥也得亲自去趟中国,给老爸扫扫墓。

1998年那会儿,阿廖沙接到了奶奶王光美的邀请,这让他心里头去中国探亲的念头更加强烈了。

不过,尽管心里头再怎么着急,他也只能干着急,毕竟那时候的他,是航天部门的一名军人,得守着超级严的保密规矩。就是想出国看望亲人,也得熬到退伍三年后,才有资格去申请。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母亲玛拉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太行了,实在没法跟他一起长途旅行。

因此,看望亲人的事儿就一直被搁浅了。

接下来的几年,玛拉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阿廖沙为了能早点到中国,就决定提前结束他的军人生涯。

2003年一开始,他总算是拿到了上头的准许,能够动身去中国了。

阿廖沙立马行动起来,拿着护照直奔中国大使馆。到了那儿办签证时,工作人员就问:“你这次去中国是干啥呀?”

阿廖沙兴奋地说:“我爷爷是刘少奇,我现在要去中国看望亲戚!”

听到这话的工作人员当下就愣住了,他们压根没想到刘少奇同志居然还有个外国的孙子,这事儿以前可从没听说过。

他们赶紧跟打了电话确认情况,没过多久就有了答复,阿廖沙顺利搞到了去中国的签证。

2003年4月份,阿廖沙带着老婆一起回家乡去了。

82岁的王光美带着三十多位亲戚,给他搞了个温馨的家庭大聚会。在这场聚会上,阿廖沙再次感受到了家人的浓浓温情。

尽管咱俩从未见过面,但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一直连着,断不了。

之后,他跟着姑姑刘爱琴回到了湖南的老家,这就算是正式地认了祖宗,回了根。

他到了湖南宁乡,专门去看了爷爷刘少奇的老家,接着又去祭扫了奶奶何宝珍和父亲刘允斌的墓。

这次来到中国,他真的被这片土地深深迷住了。

现在的阿廖沙,心里头最大的念想就是拼尽全力,为中俄之间的友好搭把手。每次他从中国回去俄罗斯,老爱跟人聊起“中国制造”,想把咱们两国的文化好好交流交流。

阿廖沙老戴着一块很特别的手表,表盘上面印的是刘少奇的画像。

别人要是问起他的手表,他就会说:“这块表啊,是纪念馆赠给我的,我挺自豪的!”

到了2007年那会儿,他成功申请到了中国的绿卡,接着就在广州开了家外贸公司,安安稳稳地在那边定居下来了。

阿廖沙老是对他的娃们讲:

记住,你们身上流的是刘家的血,这点永远都不能忘!

注意一下啊,这些图片都是从网上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