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院士警告中美对抗必败:拿甲午战争说事,网民集体不买账
前言
中美关系这两年越来越紧张,国内学者们的态度也分成了几派,有些观点真让人意外。
前几天,何祚庥院士提出了自己的“高论”:中国和美国对抗必败无疑,我们应当吸取中日甲午战争惨败的教训...
老先生这么说有啥依据?甲午那点事儿真能说明今天?
作者-山
争议焦点
何祚庥的话确实够劲爆。这位搞物理的院士跨界点评军事,说咱们跟美国实力差距太大,还拿甲午战争当例子。
网友们不干了,有人说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也有人觉得应该听听不同声音。
老先生今年都快90了,按说该在家享清福,偏偏爱在网上发表"高论"。
这次更是直接开炮,说那些网上喊打喊杀的人是"小米加步枪胜过飞机大炮"的幻想。话说得这么绝,自然引来一片骂声。
可仔细想想,何院士为啥敢这么说?他提到的甲午战争,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道疤。
当年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最后全军覆没,连李鸿章都得跪着签《马关条约》。这个教训,确实够深刻。
但问题来了,130多年前的那场败仗,真的能说明今天的中美关系吗?时代不同了,国力也不同了,简单地搬出甲午战争来类比,是不是有点刻舟求剑的意思?
既然提到甲午战争,咱们就好好聊聊那段历史到底说明了什么。毕竟,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但前提是你得读懂它。
历史镜鉴
说起甲午战争,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可真实情况比这复杂多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在硬件上并不算太落后。
北洋舰队刚成军那会儿,确实威风八面。定远舰、镇远舰这两个大家伙,7000多吨的排水量,在当时的亚洲海域就是"海上霸王"。
305毫米的主炮,能把日本军舰轰得稀烂。连日本人都承认,这支舰队让他们"夜不能寐"。
黄海大战那天,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概,至今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
致远舰的官兵们,面对优势敌军,没有一个人退缩。船沉了,人没了,但这种精神永远不会沉没。
可战争的胜负,从来不只看勇气。黄海一战下来,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主力还在,定远、镇远依然能战。
日本舰队也不好受,好几艘军舰被打得千疮百孔。这时候如果乘胜追击,或者积极整军备战,胜负还真不好说。
但关键时刻,李鸿章却怂了。他下令"避敌保船",让整个舰队龟缩在威海卫港内,生生把制海权拱手送给了日本人。
这一招"保存实力",直接让北洋舰队变成了瓮中之鳖。
更要命的是朝廷的腐败。慈禧太后为了办60大寿,挪用了海军军费。北洋舰队的弹药不足,军舰得不到维修,士兵的训练也跟不上。
就这样的队伍,怎么可能打得过全力备战的日本海军?
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今天能比吗?当时的清朝,从皇帝到大臣,眼珠子都快黏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了,哪里顾得上外面的世界。而今天的中国,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和集体讨论。
现实对比
130多年过去了,变化确实翻天覆地。拿当年的甲午战争类比今天的中美关系,就像用马车的速度去理解高铁一样,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解放军从抗美援朝的"万国造"打到现在的东风导弹、航母编队,这个进步幅度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敢小看。
前两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阿奎利诺还公开表示,"没有人会轻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话可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超过1.4万公里,精度误差不到100米。这什么概念?从北京发射,能精确命中纽约的任何一栋楼。
而美国引以为傲的"民兵3"导弹,还在用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最近几次试射都以失败告终。
海军方面更是今非昔比。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母相继服役,055型万吨大驱堪称"海上移动的武器库"。
就连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都承认,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
可有人总爱提什么"修昔底德陷阱",说新型大国和守成大国必有一战。这个理论听起来挺唬人,但仔细琢磨就发现,现代国际关系哪有这么简单?古希腊那点事儿,能套用到核武器时代吗?
现代战争不光比武器,更比综合国力、战略定力、民心向背。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真要硬碰硬,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理性的政治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关键是如何管控分歧,避免战略误判。
何况,中国从来就不是侵略性国家。咱们的文化基因里,写的是"协和万邦",不是"征服世界"。即便实力强大了,走的还是合作共赢的路子,跟当年那些殖民主义列强完全不同。
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还是要看长远。短期的摩擦在所难免,但长期的合作才是大势所趋。
前路思辨
何院士的担心有他的道理,毕竟和平发展对大家都好。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人,他对冲突的恐惧可以理解。但如果有人真的要逼到头上,咱们也不是被吓大的。
关键是保持清醒,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高铁网络到5G通信,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这种实力不是吹出来的,是拼出来的。
真正的智慧是用实力争取和平,用发展赢得尊重。中国这条路走得踏踏实实,不靠侵略别人,也不怕别人欺负。我们有14亿人的市场,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不断创新的科技实力,这些都是和平的最好保障。
当然,和平不是祈求来的,而是争取来的。面对某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该反击时就得反击,该亮剑时就得亮剑。这不是好战,而是为了更好的和平。
大国博弈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手尊重你的实力,同时也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完全可以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毕竟,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两个大国。
何祚庥院士的观点引发争议,本身就说明国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这种关心是好事,但更需要的是理性思考和战略定力。历史给我们教训,也给我们启发,关键是要读懂历史的真正含义。
结语
学者有学者的考虑,民众有民众的情感,这都能理解,可在大是大非面前,咱们更需要的是独立思考,不被任何权威观点绑架。何祚庥院士的话不一定全对,但至少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和谨慎。
历史给我们教训,更给我们启发,甲午战争的失败,根子在于制度腐败和民族精神的沉沦,而不是简单的实力对比。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制度优势还是精神面貌,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真正的强大,不是嘴上逞强,而是实实在在的综合实力。中国人民有智慧、有能力应对任何挑战,但前提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你觉得什么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