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攻坚受阻,一位炊事员挺身而出,扭转了整个战局,经历也被被写入军史

88彩介绍 2025-08-25 19:44:39 173

1979年2月,在越南同登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一座被称作「铜墙铁壁」的鬼屯炮台横亘在进军谅山的必经之路上,就像一颗顽固的钉子。

正当我军官兵为此头疼不已的时候,一位普通炊事员站了出来,凭借他深埋了36年的往事记忆,为这场战役谱写了最不可思议的传奇篇章。

这位炊事员名叫何国安,一个地道的壮族汉子,原本是个在历史长河中毫不起眼的平凡人。

可就是这样一个「小角色」,在紧要关头扭转了整个战局。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的关键节点,往往被最普通的人所掌控。

01

1979年2月17日清晨6点25分,震耳欲聋的炮声打破了中越边境的宁静。

广州军区55军163师在师长边贵祥、政委吴恩庆的带领下,集结了两个炮兵分群总共170多门大炮,对同登地区越军的上百个目标展开了猛烈的火力突袭。紧接着,步兵部队全面发起冲击。

这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开战的第一天,也是必将被写入军史的重要一天。

在炮火的支援下,我军三路人马如同三把锋利的刀锋,直取越南纵深。

左翼488团一路攻坚推进,接连翻越了14座山头,突破越军5道防线,连续前进22公里。中路487团从正面突破,依次拿下各个要点。右翼489团率先攻占了正面的386高地和402高地。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到了当天深夜,163师与165师相互配合,全力猛攻,经过反复争夺,到午夜时分控制了同登地区除鬼屯炮台、339高地、探某之外的其他所有要点。

然而,就在胜利似乎触手可及的时候,我军在一个名为「鬼屯炮台」的地方遭遇了史无前例的顽强阻击。

这座炮台,又叫「法国楼」,位于同登镇西南方向的平顶山上。始建于1941年法国殖民时期,1945年建成。东西长度300米、宽度100米,外墙最厚的地方达到3米,分为上中下三层。

更要命的是,这座炮台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南面是火车站和探某阵地群,西南方向是339高地和越军炮兵阵地,北面有两座无名高地,这样的布局使它与探某、339高地形成了相互支援的密集火力网。

驻扎在这里的,是越军第3师的精锐部队——「飞虎团」第12团。这支队伍不仅武器装备先进,而且战斗意志极其顽强。

他们依仗鬼屯炮台的坚固防御工事,狂妄地放话:「中国军队拿不下同登,同登拿不下,他们就别想进谅山!」

02

2月19日,我军对鬼屯炮台发起了首次攻击。

489团3营7连在友军配合下,向位于同登镇西南平顶山的鬼屯炮台发起进攻。可是,这次攻击的结果让人大失所望。

炮台的防御坚固程度,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为了攻下鬼屯炮台,我军调集了多门火炮,连续轰击了100多发炮弹,却只在上面留下了一个白色的痕迹,除此之外毫无进展。

战士们冒着密集的枪林弹雨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却一次又一次被打了回来。由于地形开阔,我军无法有效封锁敌方的射击孔,步兵根本无法接近目标。7连在多次进攻中损失惨重,最终只能撤退到西侧的无名高地进行防守。

2月20日,我军决定调整战术,重新部署。解放军计划与炮兵联合作战,对鬼屯炮台展开第二轮进攻。

可是,这次进攻同样以失败收场。炮兵和步兵配合不够默契,炮兵没能有效压制三处高地的联合火力,解放军冲击鬼屯炮台的计划再次落空。

两次强攻都没有成功,伤亡不断增加,鬼屯炮台成了163师面前最难啃的硬骨头。

师前指召开了紧急作战会议,反复讨论攻击方案。可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座炮台都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让人完全找不到突破口。

更让人着急的是,鬼屯炮台久攻不下,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前线的野战医院已经人满为患,很多伤员都被转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救治。

03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命运安排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

因为人手紧缺,何国安也被调到医院,负责为伤员和医护人员做饭。这个来自凭祥市发电厂的炊事员,原本只是想为前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是,当他看到一车车从前线送来的伤员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他刚走到公路上,就看到卡车从南边运来了伤员,心里猛地一惊:这么多伤员,难道同登战役进展不顺利?仔细一打听,原来这些伤员都是在攻打「鬼屯炮台」时受的伤。

听到「鬼屯炮台」这四个字,何国安如同被雷电击中。

「鬼屯炮台!」何国安倒抽了一口冷气,他清楚这个炮台有多么坚固,内部设施有多么完备,战士们使用常规的攻击手段,用普通方法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因此伤亡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座炮台,何国安实在太熟悉了。

原来,1943年在越南同登当劳工时,他参与过修建法国炮楼的工程,1951年回国后,先后在友谊关边防检查站、凭祥市发电厂担任炊事员。

那是1943年,13岁的何国安跟着父亲到越南同登地区避难,不料被法国殖民军强行抓去当苦力。殖民军的监工用枪通条当鞭子抽打苦力们拼命干活,瘦弱的何国安吃尽了苦头,最后总算带着一身伤痕从工地上活了下来。

在那三年如地狱般的岁月里,何国安亲眼目睹了鬼屯炮台的每一块砖石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八年的光阴,将近三千个日日夜夜,使得何国安对鬼屯炮台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他知道炮台最顶部有个通风口,那是它的「致命弱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想到战士们正在为攻不下这座炮台而流血牺牲,何国安再也坐不住了。

04

2月20日下午,何国安做出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决定。

他主动找到了163师的领导,来到炮兵营,找到副营长说:「我曾经是电厂的民兵,当年被抓去修过同登的那座法国楼,那里的情况我最清楚」。

当何国安说出「炮台是我修的」这句话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师领导们赶紧将何国安请进作战帐篷,详细询问具体情况。何国安说:「你们是不是想拿下那个炮台?修建那个炮台的时候,是我跟着一起建成的,我知道天窗在什么位置!」

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部队领导听到何国安的话后,也不禁激动起来,终于可以拿下这个可恶的鬼屯炮台了。

何国安详细介绍了炮台的内部构造:炮台共有3层,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0.8-1.2米,下面2层是一个长约350米的双路全封闭地道系统。两条主要地道的两边开挖了很多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暗室。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炮台的致命薄弱环节:通风口。

为了让炮台内部有良好的通风效果,法国人当初在修建炮台时,专门为这个炮台做了一个巨石顶盖,还在顶盖上面打了不少的通气孔。

这些通风口,就是攻破鬼屯炮台的关键所在!

事不宜迟,师前指立即调整作战计划,组建了一支专门的爆破小队。解放军以原先进攻鬼屯炮台坚守的前锋部队为基础,组建了一支专门进攻鬼屯炮台的加强连。

05

2月21日凌晨,决定性的行动开始了。

何国安带着几名工兵,在夜色的掩护下向平顶山摸索前进。可是,当他们到达山顶时,眼前的景象让何国安惊呆了。

山顶弹坑密布,水泥板碎片遍地,「天窗」真是踪迹难寻。连日的炮击已经把山顶炸得面目全非,原本熟悉的地形完全变了模样。

第一次搜寻失败了。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何国安和几名工兵悄无声息地潜入了炮台,并成功登上了炮台顶部。可是,几个人在上面找了大半夜,都没有找到那个通风口。

何国安开始质疑自己的记忆。何国安心里忐忑不安,开始怀疑炮台后来是不是被重新改造过,把这个通风口给堵住了?

但是,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他转念一想,按照建筑学的道理,这么大的炮台,里面几百人的吃喝拉撒睡,不可能没有通风口。

2月22日,何国安再次上山。他冒着浓雾,又爬上了平顶山。山顶弹坑密布,水泥板碎片满地,「天窗」真是踪迹难寻。到了中午,他又找来八个工兵进行爆破,希望能炸出「天窗」来。

敌人的炮火更加猛烈了。不知道是「法国楼」中的敌人有所察觉,还是越军指挥部为了给「飞虎团」打气,这一天,从平顶山上落下的炮弹特别多,炸起的尘土,比刚散去的雾气还要浓厚。

但何国安毫不畏惧。他明白,时间就是生命,每耽搁一分钟,前线就可能有更多的战士牺牲。

06

功夫不负有心人。

后来,何国安冷静下来,仔细回忆当年炮楼的位置,又用脚步量了又量距离,再选准目标,去搬动表面的水泥片,把杂草茅根清除掉。这一回,果然露出了桌面大小的一块水泥板。

「天窗找到了!」何国安兴奋地叫起来。

大家搬开水泥板一看,下面是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还隐隐传来嘈杂的嗡嗡声,像被捅动了的马蜂窝一般。

原来,狡猾的越南鬼子放了一块大石头,遮挡住了通风口。每天只利用很短的时间,把石头移开进行通风换气。

何国安立即尝试喊话劝降。何国安趴在洞口用越语喊道:「重待宽奴徒兵(我们优待俘虏)!」洞里没有回应。他又喊:「陆松空依(缴枪不杀)!」依然没有动静。

既然敌人负隅顽抗,那就只能用武力解决了。

工兵们立即开始准备爆破。但何国安知道,仅仅找到一个通风口还不够,必须找到所有的出入口,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地堡里只逃出一个越军。这个俘虏被抓时吓得魂不附体,举着手光顾打哆嗦。经过宣传我军优待俘虏政策,又给他吃饱喝足以后,他情绪稳定下来,交代说:里边守军已经葬身在地堡中。

但是,何国安知道,地堡结构复杂,一次爆炸,很可能不彻底。他于是继续摸索,找到了第二个「天窗」。

07

2月22日下午,决战时刻到了。

何国安一队人马来到了炮台的边缘,根据何国安的记忆,这里大约有两个隐蔽的天窗,在距离这里的位置,还有几个,以此类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487团的战士们在前面不停地喊话敌人,要求他们投降。而何国安等一队人马则不停地往炮台的通风口运送炸药和汽油。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爆破行动。163师出动工兵和防化兵用了2吨汽油和12吨炸药进行大爆破。

下午1时,随着一声巨响,大地颤抖了。

2月22日下午一点,同登平顶山处传来一阵巨响,整个大地都为之颤抖,此时,在炸药的引燃下,法国炮台的内部到底是怎样一番场景,谁也没有办法预料,只能用地狱来形容。

他们把柴草抛进洞里,灌上汽油,再用火焰喷射器猛喷。顷刻间,地堡变成了火焰洞,只觉得平顶山猛一跳,传出天崩地裂的爆炸声,像发生了强地震一样。原来是地堡里的弹药库着火爆炸了!

坚不可摧的鬼屯炮台,终于被攻破了!

我军主力部队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指战员们一鼓作气,不仅将鬼屯炮台后方的越南鬼子全部击毙,还一路南下,在攻克平顶山后,直接攻占了整个同登地区,为后续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8

鬼屯炮台的陷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震撼效应。

根据从里面爬出来的唯一一个俘虏——越军12团一个干事交代,里面有800-1200人。这些人中,不仅有越军的王牌部队「飞虎团」的精锐,还有同登地区的大部分党政官员。

越军的精神支柱彻底垮了。更加重要的是,越军丧生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其精锐中的精锐,「飞虎团」的重要成员,因此此战对于越南鬼子的打击是致命的。

据说,战后越南人挖开这个坑道,在那里拖出了1100多具尸体。除了越军12团的敌军外,同登地方的大部分官员都葬身在此。

更令人震撼的是,当时被俘虏的越军还曾感叹道:「当年日军打此炮台45天都没有打下来,想不到中国军队几天就打下来了。」

鬼屯炮台的攻克,打开了通往谅山的大门。随后,163师继续向谅山挺进,最终全歼越军第3师,创造了对越反击战中单个师歼敌数量的最高纪录。

09

战后论功行赏时,何国安成了当之无愧的英雄。

部队论功行赏,何国安当属首功,因此荣立一等功一次,还被中央军委授予「支前模范」称号。

刘庆辰部队给何国安记了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支前模范」称号,而且批准他火线入党。

1984年,水利电力部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然而,何国安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英雄。何国安从来没有梦想过建立功勋,觉得自己一切都那么平凡,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事后何国安感慨道:家人和乡亲们的仇总算报了!

的确,对于何国安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复仇。早在自卫还击战打响之前,何国安就住在友谊关下,他亲眼见到越军在中国境内埋地雷、插竹签,杀害边民,抢劫财物的无耻行为。他的亲外甥,就被越寇越境埋下的地雷炸断了左腿,成了终生残废。

血海深仇,终于得报!

10

何国安的故事,成为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最传奇的篇章之一。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的转折往往掌握在最普通的人手中。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苦力,一个默默无闻的炊事员,却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改变了一场战争的走向。

这就是命运的神奇之处。36年前的苦难经历,成就了36年后的英雄壮举。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痛苦记忆,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得不说的是,何国安的这一条建议,直接顶得上一个师的力量,粉碎了敌人一千的兵力,而且还将鬼屯炮台给彻底消灭。

何国安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不要忽视任何一段经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天这些看似无用的记忆会成为改变历史的关键。

结语:平凡人,不平凡的历史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感慨命运的奇妙安排。

一个13岁的壮族少年,被迫在异国他乡做苦力;一个普通的炊事员,在战争中挺身而出。时间跨度36年,从苦难到荣光,何国安的人生轨迹像一个完美的圆,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画下了最浓重的一笔。

鬼屯炮台的攻克,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胜利,更是一次精神意志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进的武器,不是复杂的战术,而是一个普通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和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何国安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普通人都是重要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记忆、他们的选择,都可能在关键时刻影响历史的走向。

正如何国安所说的那样:「家人和乡亲们的仇总算报了!」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也揭示了那场战争最深层的意义——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伸张正义,为了让历史的正义得到彰显。

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铭记这些英雄的故事,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延伸阅读建议: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广西、云南组织了101个民兵担架营和45个运输队,其中仅广西隆安县3个民兵担架营就跟随部队28天,往返行程400余公里

· 鬼屯炮台是用鹅卵石和钢轨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甚至连修铁路用的钢轨都被法国人夹杂在混凝土中,坚固程度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与文献引用: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战术与战斗》,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

· 《55军对越作战纪实》,广州军区政治部编,解放军出版社,1980年

· 《支前模范何国安》,广西壮族自治区史志办公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 《同登战役详录》,163师作战处编,内部资料,1979年

· 《许世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 《中越边境作战史料汇编》,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内部发行,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