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被弃用!李思思离职2年活的更精彩了,她是怎样再次成功的?
“我们不怕走得慢,只要一直向上走,总能到达自己的高度。 ”2023年7月,李思思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蜗牛向上爬的视频,配了这样一句话。
但两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看李思思的现状,才发现这段文案不是抱怨,而是预言。 39岁的李思思,眼角有了细纹,笑起来能看到法令纹,可她眼睛里的光,比二十岁的小姑娘还亮。 从央视主持人到带货主播,她不仅没“糊掉”,反而在抖音积累了983万粉丝,成为公认的“电商优质作者”。
李思思在央视时年薪已经相当可观,选择转型更多是出于对生活方式的思考。 2023年春晚上,李思思没有出现在主持人行列中,她在央视的节目也逐渐边缘化。 但这种“冷落”反而成了她重新思考职业生涯的契机。
“当你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任务,你会开始质疑这样的人生是否有意义。 ”一位与李思思相熟的媒体人透露,这是她离开前经常流露的困惑。
李思思有两个儿子,央视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 有一次她去接儿子放学,孩子对她说:“妈妈,我今天好高兴,因为这个楼还亮着灯,但是妈妈回家了。 ”这句话让李思思差点落泪。 在孩子成长和事业光环之间,她最终选择了前者。
刚转型时,李思思遭遇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质疑她“离开央视就掉价了”,有人说她“吃老本”、“走下坡路”。 更有人发现她悄悄注册了“李思思严选”的淘宝账号,当时粉丝只有300多人,“央视主持人转型直播带货”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
李思思认真研究每一款产品,了解用户需求,在直播间不仅介绍商品,还分享育儿心得和生活经验。 她的真诚和专业很快赢得观众认可。 截至目前,她的抖音商品橱窗里有36件好物,推荐的亲子教育类书籍已售出8788件,超过8127位粉丝跟着她买东西。
她的带货评分高达4.73,被平台认定为“电商优质作者”。 有业内人士估计,她现在一天的收入可能超过在央视时一年的收入。
李思思的转型成功,背后有一套普通人可以复制的逻辑。
第一是“不硬撑”。 她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会说话、懂生活”,所以视频内容全是“聊天+分享”,从不说自己不擅长的“专业知识”。 就像开饭馆,知道自己炒青菜好吃,就把青菜做到极致,不硬撑着做满汉全席。
第二是“不端架子”。 刚做自媒体时,她跟新人一样认真看每条评论,粉丝提的建议都记在小本本上。 有次拍视频说错话,立马重新录一条道歉,不端“央视主持人”的架子。
第三是“不熬夜”。 她从不为了流量熬夜赶工,每天固定更一条视频,周末陪家人不碰工作。 “钱是赚不完的,孩子长大就一次,”她在直播里说,“别等孩子跟你说‘妈妈我小时候你总在看手机’,那才后悔。 ”
第四是“不内耗”。 有人骂她“离开央视就糊了”,她从不回怼;有人酸她“肯定有团队包装”,她笑着说“团队就是我和我妈”。
2025年的九三阅兵,让李思思再次惊艳众人。 她没有去现场,而是和普通观众一样在家看完直播后,录制了一段感受视频。 视频里的李思思穿着简单的居家服,没有了春晚舞台上的浓妆艳抹,却多了一份真诚和动容。
她现在更频繁地出现在文化沙龙和轻综艺栏目中,风格逐渐从端庄大气转向亲切知性。 内容创作始终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展开,获得稳定受众群。
现在的李思思,精神状态良好,气色红润,状态饱满。 她分享的亲子照显示,10岁的大儿子元宝已经长到150cm,两个儿子都很像她。 她终于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践行自己“孩子的成绩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拥有健全的人格”的育儿观。
从央视到自媒体,李思思的转型代表了传统媒体人向新媒体转型的一个缩影。 在当下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开始尝试转战新媒体平台。 这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