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无人机成主角,弹道导弹烧钱,卫星炸弹显威力
俄乌这场仗打到现在,要抓住眼球的不是传统那些轰天雷火的大杀器,反而是小巧灵动的无人机,还有天上瞄得死死的卫星制导炸弹。社交媒体上一不留神,乌克兰那边的新无人机又刷个屏,俄罗斯防空又被戏耍,弹药库被精准点名,大后方战略机场说炸就炸,炸完还能全身而退。2025年6月,乌克兰一波操作,把俄罗斯的空天军给打出心理阴影区,直接让战略轰炸机基地成了前线靶场,远在4000公里后方,结果41架大杀器变成废铁,直接影响俄军的威慑力量。评论区直接炸锅,西方网友调侃这比好莱坞还刺激,俄罗斯本地网络气氛凝重到极点。
说无人机不重要早就过时了,这就是现在战场的王者。纵观整个俄乌战场,弹道导弹舞得飞起,伊斯坎德尔、匕首、口径轮着来,但就连那些牛气哄哄的暴力工具,似乎都掀不起多大波澜。导弹用得再多,乌克兰也没有软下来,反而更顽强,甚至还越打越有套路。有人戏称“千枚导弹打到头,结果弹药库没炸干净,人家兵源没枯竭”,俄军辛辛苦苦堆出的高科技库存,烧得比烧钱还快,战场上打出一道又一道问号。很多中国网友看到这里,搞明白了一个问题,这弹道导弹,再贵也撑不住持久,现在拼的是量、多、便宜、智能,拼的是无人机和卫星炸弹的规模化作战。
弹道导弹究竟贵到什么程度?外媒资料满天飞。伊斯坎德尔——三百万美元级起步;口径和匕首——一发上百万,匕首顶到三千万美元都有人信,真真假假无所谓,反正核心逻辑一致:摁下去就是百万美金没了。这些还只是单发成本,库房里放着就是钱烧着,还要库存、保养、轮换、产能支持。俄乌开打头阵就是导弹狂轰,把社交平台全都炸热闹一遍。俄罗斯把“高价值目标”打成“高投入低产出”,不是油库就是普通阵地,连老美都忍不住阴阳了,奥斯汀原话,夹枪带棒地说起,“俄军缺乏足够精确打击能力”,结果拿最贵的武器修理最破的目标。这操作,着实看不懂,军迷都调侃这是“豪赌式烧钱”。
美国其实心里比谁都清楚,导弹打仗性价比低,能用的多就用,多打伊斯坎德尔一天,俄罗斯财政脸色乌青一天。库存见底,产能又提不上来,哪怕普京铁了心砸重金,也架不住这消耗速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跟得上这个节奏。难怪越来越多俄罗斯防空视频只见来袭导弹遮天盖地,没完没了,却见不着决定性胜利,导弹都快用成稀有道具还不见分晓。到这会儿,无人机开始抢戏。
无人机、卫星炸弹成了唯一能把战争玩到极致的主角。过去大家只当无人机是情报侦察、暗杀工具,看看阿塞拜疆、看看叙利亚那会,顶多是小规模玩花样。俄乌直接把无人机拉到了前线正面硬刚,场面剧烈到让人怀疑鸟类都快认不出天空了。俄罗斯的柳叶刀,一开始只是巡飞弹,小巧灵活,没想到简直成了陆战场上的“冷箭”,苏-25这种主战飞机,照样拦不住它。柳叶刀成了军事论坛里的超级网红,无人机击毁坦克的各种花式视频成套出,不看还以为是哪个游戏玩家在做剪辑。
乌克兰学得更快,03年还是“毁灭大队”大队长,2025年已经学会了“以夷制夷”。刚刚一年,无人机搞定了对俄能源、交通、指挥节点的打击,俄罗斯大后方天天“紧急避险”,有人说普京打开窗,就能看到无人机的笑脸。莫斯科空防传出红灯,一度能源危机,外媒发怨言“无人机比导弹难防”,俄本土舆论更紧张得一批。蛛网行动载入史册,一击致命,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半壁江山不见。这让大家发现了新的问题,原来精确制导不在于花多少钱,而在于用不用得起,用用得多。
无人机便宜,量大,容易生产,AI加持,连新手都能轻松使用,别说侦查打击,真假迷惑,电子干扰,这一套又一套。3D打印一搞,科技宅都能造点新玩意出来。几十万美元买一发弹道导弹,不如几万美元屯一机库无人机。俄乌你来我往,大家都学会了战场养成——无人机“以量取胜”,关键节点“蜂群”过境,比打一发导弹要有效太多。这些成本比起来,导弹降到末流,拼性价比拼到极致,总有智造代替传统重器的那一天。
卫星炸弹同样震撼,大气层里的普通航弹,加一个卫星制导套件,简装一发就能敲掉坚固工事,改造成本谁都负担得起。一开始俄罗斯还在高空胡乱丢弹,制导一升级,命中概率直接高升,战壕碉堡直接变成水泥渣。简陋?便宜?可怕的就是量产能力。真有事一台飞机一挂,就是成百上千枚下饺子,摧毁乌军防线游刃有余。某个节点,大批普通飞机直接变身高精尖,大炸弹“平地掀房”,攻坚效率拉满,战场检测结果“秒杀式”推进。这才是真正给乌军致命打击的利器。
美国早就玩明白这一套。伊拉克战争时用的JDAM制导炸弹,一枚只要2万美元,直接给所有人上了一课:精准打击价格也可以很亲民。这么便宜的利器,大量出击,根本不用算账,战场效率高了一个级别。反观俄罗斯搞经济负担,不管本钱,埋头狂投弹道导弹,结果打出个“入不敷出”。又不是所有国家都是美联储开着印钞机,谁浪得起?美国自己都算账算得明明白白,关键时刻绝不会坚持高价打贸易战。导弹也不是万能,卫星炸弹和无人机,才是胜负手。
这些年,冷兵器时代讲的是力大招架,现代战争讲的是火力覆盖,现在拼的是数码算术。火力强度,精准指数,杀伤性好不好,最重要还是单位成本,看得见摸得着。外交安全分析师早有提醒,“用买红烧肉的钱解决一级菜单的问题”,未来就是“油多花不如菜多做”,谁便宜,谁能持续投送,谁才在战场拉开距离。
这一轮俄乌打完,中国其实收获最大启示,不光是导弹战略该节约省着打,更要激活无人机、卫星炸弹等高性价比装备的研发和储备。过去是“导弹威慑”,现在已经走到了“无人机蜂群、导弹配合、炸弹覆盖”混合模式。存量要保,增量要扩;有钱的地方大杀器,有人手的地方无人机蜂群。未来一场“高科技饱和打击”拼量而非价,拼的是谁能用得起,谁用得多,用得久。这才是中国军工值得认真琢磨的方向。
弹道导弹固然有用,但真正管用的地方需要它,多出来的全是鸡肋。无人机大队、卫星炸弹工厂一天能出几十套的装备,放在战区,普通士兵都能随身带俩,哪还有敌人敢随便摸线。高科技要能打,低成本要打得起,这才是下一阶段的制胜密码。俄乌给世界的这堂课早就在黑板上写得清清楚楚。谁还在执着大杀器,早晚要被无人机大军和卫星炸弹打个措手不及——这不是科幻片里的特效,这就是未来的日常。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