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重磅曝光!40年老东风5导弹,威胁还大吗?

新闻动态 2025-08-19 11:07:25 180

阳光斜斜地打在屏幕上,那组属于“国之重器”的数字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32.6米的身长,183吨的体魄,一万两千公里的磅礴射程,以及500米的命中精度。

这些冰冷的参数在屏幕上闪耀,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通往一个荆棘岁月的大门。

那是一个连现代计算机都遥不可及的时代,这些沉默的钢铁卫士,最初竟是在噼啪作响的算盘珠子和无数张写满公式的草稿纸上诞生的梦。

当这些核心机密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内心涌动的,何止是自豪?

仿佛隔着时空,能对那些在一穷二白中奋力开拓的身影低语:那些曾用纸笔和心血守护的山河,如今已被这钢铁铸就的穹顶,牢牢庇护。

时间回溯到那个山雨欲来的1960年代中期,冷战的铁幕死死地笼罩着全球。

头顶,是美军轰炸机在越南丛林上空盘旋投下的轰鸣阴影;

脚边,则是漫长的中苏边境线上,对方庞大坦克集群卷起的漫天尘土,那钢铁履带碾过大地的声响,即便相隔千里,也让人心弦紧绷。

生存的危机感,从未如此尖锐地逼近年轻的共和国。

就是在这样的窒碍氛围中,一项决定民族命运的绝密工程悄然启动——它的名字,叫做东风-5,一个未来将令世界侧目的洲际导弹项目。

蓝图铺开,挑战却如同山峦叠嶂。

核弹头的小型化、发动机的澎湃动力、飞行轨迹的万里精算,每一步都如同在悬崖上走钢丝。

最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计算资源。

那时的中国,刚刚从百废待兴中艰难起步,大型计算机?

那简直是梦幻般的存在。

老大哥骤然断掉了所有援手,撤离专家的决绝背影带走了图纸和承诺;

大洋彼岸及其盟友构筑的森严技术壁垒,更是将我们彻底隔绝在外。

没有超级算力,面对动辄需要模拟千次万次的弹道计算,我们的科研团队几乎是赤手空拳站在时代的悬崖边。

难道,这个寄托着民族未来的项目,会被一道无形的算力枷锁扼杀?

绝望吗?

有一点。

放弃?

绝不能!

“挺直腰杆子”——这个朴素到近乎执拗的信念,是那代科学家唯一的底气。

没有机器,就用人的智慧去弥补!

一项堪称人类计算史上的壮举开始了。

他们将导弹飞行的复杂微积分过程,如同庖丁解牛般,巧妙地分解为无数个小小的、可以用算盘处理的加减乘除步骤。

你能想象吗?

在深冬凛冽的寒风中,在狭小拥挤的办公室甚至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几十、上百位精挑细选出来的计算员,屏气凝神,手指翻飞,那噼里啪啦、连绵不绝的算盘珠撞击声,如同一曲激昂的命运交响乐!

汗水顺着鬓角流下,稿纸堆成了小山,每一个数字都经过反复演算和核对。

最终,奇迹诞生了:不仅所需的弹道数据被这群“人肉计算机”分毫不差地敲打出来,更令人叹服的是,通过这种“土办法”的精算优化,硬生生地为导弹节省了三分之一的集成电路需求!

这节省的何止是成本?

那是自力更生、打破封锁的明证。

正是这响彻陋室的算珠声,勾勒出了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最初的轨迹。

岁月在焦急的等待和无数次失败与改进中艰难流淌。

时间走到1980年,中国的河西走廊深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空气似乎凝固了。

一枚巍峨的、流淌着液氧和液体的巨箭,静静矗立在发射台上。

它,就是浴火重生的东风-5。

随着发射指令下达,大地剧烈颤抖,震耳欲聋的轰鸣撕裂长空,巨大的火箭拖着灼目的桔红色火尾,在所有人期盼的目光中,带着一个民族的千年强国梦,决绝地刺向苍穹。

它的身躯越升越高,越飞越快,穿越重重天际。

遥远的太平洋深处,预定靶区海域已提前划为警戒区。

当这枚承载着十四亿人期望的洲际导弹跨越9070公里的遥远距离,准确无误地扎入深海靶场时,伴随那声沉闷却又惊天动地的巨响,高达200米的巨大水柱如同一朵倒置的白色巨伞般轰然腾起,巨大的能量冲击波即便远在八公里外的舰船也清晰可感,甲板剧烈摇晃!

那一刻,多少参与其中的老科学家,在监测屏幕前、在接收信号的船舱里,忍不住热泪纵横?

这不仅是一次飞行试验的成功,这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在经历了百年屈辱后,真正被锻造得坚不可摧的宣告书!

后来不断改进的东风-5家族,其射程早已突破12000公里,将全球绝大多数战略目标都置于无可逃避的威慑阴影之下。

最近央视公开的,也正是这型开创历史的初代东风-5。

人们可能会对那500米的命中精度(CEP)产生一丝疑虑:如此遥远的飞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几百米的偏差似乎不小?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它那无与伦比的毁伤能力时,这疑虑立刻烟消云散。

它的单枚弹头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当年落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的200至266倍!

当这种级别的核爆在城市上空或近地发生时,瞬时爆心温度足以汽化钢铁,冲击波横扫一切,形成的火球半径和彻底摧毁区轻松覆盖数十公里。

在动辄就能抹去整片城区的超级威力面前,500米的些许偏离,真的只能算得上是“技术误差”了——对于目标区域而言,这微不足道的距离,根本改变不了其遭遇毁灭性打击的命运。

更何况,东风-5系列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当年的单弹头结构。

更令人无法忽视的,是其令任何防御者都感到头疼的突破能力。

它的巨大弹头以数十倍于音速的可怕速度砸向目标,进入大气层后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会形成一个短暂的“黑障区”,严重干扰雷达探测。

加上自身可能携带的电子干扰和诱饵装置,面对复杂多弹道的饱和攻击,即便是现今最先进的、在亚太严密布防的某些反导系统,其拦截效果也只能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未知数。

而这一切的威力,仅仅是源于1981年就进入战备值班的第一代“液体老兵”。

这次将尘封已久的初代核心参数突然摊开在阳光之下,像是一次意味深长的“考古式官宣”。

它以一种近乎教科书般的方式,清晰地揭示了东方大国核威慑力量的坚固基石。

这是在向世界明牌宣告:中国战略核威慑的起点之高、之硬,可能超乎许多外界观察家的想象。

某些至今仍怀揣着“核讹诈”幻想、试图火中取栗的野心家们,是时候冷静下来认真掂量掂量了。

这绝非示弱,而是基于强大自信的清晰预警——别忘了,我们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稍有留心的人都知道,中国在尖端武器发展领域,素来奉行“公开即落后”的披露铁律。

当我们把某种装备的关键参数、甚至它的“存在”作为公开新闻展示给世界时,往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实验室里、在装备库深处、甚至在那些神秘的大国之列间,更新一代、更强大、更难以捉摸的“国之重盾”已经巍然屹立,并且很可能已形成规模化的威慑力!

所以,那些带着有色眼镜密切关注我们发展动向的“观察家们”,与其紧盯这次公布的“历史教材”,不如将更多的精力和担忧,投向那些已非秘密的新一代镇国神器:东风-5B/C(拥有独立分导多弹头MIRV能力,一枚火箭就能同时打击多个战略目标),以及被誉为当今世界顶尖陆基洲际导弹之一的东风-41(采用更先进、反应更迅速的固体燃料,赋予其前所未有的机动发射能力)。

当他们还在为计算对抗数十年前的技术起点而焦头烂额时,真正的挑战早已经换代升级。

真正的问题不再是东风-5有多强,而是面对中国手中不断迭代的“后手牌”,他们究竟能拿出几成真正有效的应对之策?

这,恐怕才是当前全球战略平衡天平上,最令人玩味的砝码。

当我们今天凝望着屏幕上那组代表着力量与安全感的参数时,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极端困境中敲打算盘的背影,是戈壁滩上冲天而起的火焰长龙,也是现在静静守护着这片和平天空的无数身影。

这早已超越了武器本身的技术参数,它是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国防建设者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书写的史诗,是从“草稿纸上的公式”变成支撑起蓝天的“钢铁脊梁”的壮阔历程。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并非来自施舍或幻想,而是源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奋斗与坚实的创造。

这份力量带来的,是和平的底气,更是国家尊严最坚不可摧的基石。

每一次对过往的追溯,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今天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强大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牺牲与智慧。

它提醒着我们,守护和平之路,永远需要实力与决心并行。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