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支持出兵朝鲜的“一个半人”身份

新闻动态 2025-08-21 04:18:45 55

身为毛主席的亲信秘书,胡乔木自追随毛主席以来,未曾多次目睹主席额角微蹙,显露出头痛之状。二十余载的工作生涯中,印象最为深刻者,乃两件令主席踌躇难定之事。一则,1946年,主席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决裂之际;再则,1950年,决定抗美援朝,亦为主席最为艰难的抉择。

无论是在1946年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之际,抑或1950年挺身而出,参与抗美援朝之战,这两大历史事件均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作出这些关键决策之时,毛主席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无疑是极其艰难的。

前者易于理解,毕竟国民党在日伪军投降后,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武器装备,还得到了美国的援助,实力大增。国民党军队兵力高达四百万,声势震天,这使得毛主席一时难以决断。然而,在同志们的支持下,加之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即便面对强大的敌人,毛主席也毫无惧色,只是忧虑民众将再次承受战乱的痛苦。哀鸿遍野,满城血泪,不过是一念之间,为了拯救苍生。深思熟虑后,毛主席毅然决然,掀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原本坚信,在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之后,我国将步入和平与稳定的繁荣之路。然而,朝鲜半岛的战火再次燃起,令毛主席忧虑重重。此次的对手实力远超国民党,众多同志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出兵、是否能够取得胜利。

这次毛主席下决定是十分艰难的,因为当时的同志们都不理解他,也不支持他的决定。不仅是张东荪之流,就连一些老同志都沉默了。毛主席在战后回忆的时候更是直白地说道:“当时中央中赞同出兵者仅有一人半,其一是我,其二则是周恩来。”中央层面对出兵的支持声音微弱,而在军方,支持出兵的仅占五分之一,大多数人持中立或反对态度。

为何仅“半个半人”赞同参与抗美援朝?为何周总理被誉为“半个灵魂”?其他同志有何看法?让我们共同揭开这层谜团。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支持抗美援朝?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经济外交形势都十分复杂。国内,长期的战争严重破坏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建设。而且蒋介石贼心不死,一心反攻大陆,同时还在大陆有许多残余力量,这些荼毒都是影响国内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不断对共产主义国家围追堵截。在铁幕演说之后,美国大力扶持国民党对抗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美国就开始打压新中国,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扶持对立面,这些都是美国妄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中的手段。

自然,美国并不仅限于采取孤立策略,它还精通于培养“投降派”,旨在重新在中国树立新的代言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美国便曾试图拉拢中国共产党,企图以承认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执政党为代价,换取其认可国民党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而维护美国在中国的利益。

众多人士未能洞悉美国之真实面貌,因而对其抱持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一度萌生了妥协的念头。鉴于此,毛主席毅然挥毫泼墨,创作了那篇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纵然毛主席在文中对那些愚昧的念头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但仍有一些人深陷于幻想之中,对美国抱有莫名的憧憬。

这些人的固执,在我看来,与那个时代的国家实力紧密相连。回顾195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高达8772万吨,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仅能产出60万吨,这在数量上远逊于美国,质量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工农业产值方面,美国的总产出达到了2800亿美元,而中国仅有100亿美元。在军事方面,美国装备了原子弹等尖端武器及现代化的后勤支持,而中国则主要依赖“小米加步枪”的传统装备。

敌我实力差距悬殊,由此导致众多人士选择沉睡于幻想之中。他们心知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却依旧选择采取鸵鸟策略,以为只需将头颅埋于沙中,便能逃避现实的残酷。对于这类人,毛主席痛心疾首,深感失望,“放弃幻想,准备斗争”正是毛主席对这群逃避现实者的严正告诫。

即便毛主席多次强调利弊得失并努力唤醒他们的觉悟,他们依旧无动于衷,在抗美援朝的问题上,普遍持中立或反对立场。其中,张东荪是持反对意见的典型代表。这位素来以“亲美”著称的学者,认为参与抗美援朝即等同于与美交恶,因此主张中国不应派兵支援朝鲜。

持中立态度的人有很多,我们就拿林彪来说。在林彪看来,支持朝鲜是有必要的,但是出兵支持朝鲜那就大可不必。林彪认为:“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实在划不来。我军打败国民党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败美军很难说。”

针对击败美军的问题,林彪持谨慎态度,认为“难以断言”,即并无必胜的信心。至于出兵朝鲜一事,林彪则认为“得不偿失”,意即此举对中国而言并无实质性益处。林彪主张,中国可在国际舞台上对朝鲜给予声援,并适度地为朝鲜人民军提供支援,期望朝鲜人民军能够通过游击战术有效牵制美军。

这已不仅仅是林彪的个人见解与立场,而是众多同志的共识。他们普遍认为,这场战争实在是不划算,甚至怀疑能否战胜美国。附带一提,当时身处功德林的国民党将领们同样抱持“必败”的信念,其中杜聿明在功德林内多次进行战局推演,坚信此战毫无胜算可言。

首个问题因而得到了解答:大多数人的中立立场或反对态度,主因在于敌我力量的巨大差距,以及此次出兵的目的并非直接捍卫我国领土。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曾凭借美国的支持,成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然而,建国之后,他们的关注点转向了保卫家园和彻底终结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例如韩先楚将军坚持收复海南岛的行动。

二、周总理的态度如何?

众多中央同志均保持中立立场,在纷扰的声音中,周恩来总理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毛主席的一边。然而,周总理的立场并非铁板一块,他对支持抗美援朝的承诺附加了明确的条件:鉴于我国当时的军力与兵力均不足以与美帝抗衡,唯有在苏联同意派遣空军部队提供支援,并援助必要的军事装备的前提下,我国方能派出军队,参与抗美援朝的战斗。

周恩来在政治领域造诣深厚,但在军事方面却相对逊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国后,周恩来并未展现出显著的军事才能。尽管不能断言周恩来对军事一无所知,但从他的生涯轨迹中可见,他鲜少亲自指挥战斗,多数情况下是协助毛泽东主席。周恩来甘于担任辅佐者的原因在于,他深知唯有毛泽东主席能够战胜蒋介石。

周恩来在与博古探讨蒋介石的才干时指出:我(周恩来)跟他(蒋介石)共事多年,对其个性了如指掌。自北伐以来,不乏有欲倾覆他者,然而皆未得逞,反而他总是先发制人。他驱逐许崇智,软禁胡汉民,孤立唐生智,枪决邓演达,暗杀汪精卫,以武力压制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并以官位和金钱收买了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等人。无数实力远超他的人,最终都落得被他压制的结果。这样的人,你以为你能应对吗?你(博古)不行,我(周恩来)也不行。在我看来,唯有毛泽东一人,才有能力制服他。

周恩来自幼便深知毛主席之卓越,尤为敬佩其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与卓越的军事才华。因此,在遵义会议之上,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毛主席一边,而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他更是肩负重任,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紧密协助毛主席,共同指挥着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

针对抗美援朝的议题,毛主席坚信中国出兵是必要之举。起初,周恩来总理显得犹疑不决,这是因为他深知我国国情的脆弱。若投身于这场战争,仅凭当时我国的力量,形势确实严峻。然而,历史的发展无不证实了毛主席深邃的战略眼光。共产党军队历经磨难,由弱至强,逐步击溃了国民党反动势力,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于是,在稍作迟疑之后,周恩来便公开发声,表达了对毛主席决策的支持。然而,他的立场并未如毛主席那般坚决,始终寄望能够促使苏联介入。在出兵支援抗美援朝之前,周恩来便不断努力,试图促使苏联参战。直至最终,他收到了斯大林的承诺:“苏联将提供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装备,以支援中国抗击美国侵略。不过,目前我们的空军尚未做好出动的准备,若需空军参战,还需等待大约两个月的时间。”

周总理因犹豫不决,毛主席遂以“半个人”评价之。然而,不论外界如何评论,周总理的立场总体上保持着积极态势,未曾倾向于中立或对立立场。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毛主席所言的“一个半人”,众说纷纭,有人误以为是毛主席与彭德怀。实则不然,彼时彭德怀正于西北地区履职,并未身处中央。

三:为何毛主席坚持抗美援朝?

在探讨完他们的立场之后,我们进而深入探讨毛主席为何屡次坚决主张派遣志愿军赴朝鲜参战的原因所在。

1:朝东北关系紧密

在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就出兵朝鲜的84号决议进行表决时,苏联代表缺席了投票,并且并未行使其否决权。这一事实令人惊讶,苏联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代表葛罗米柯(苏联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代表)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斯大林向葛罗米柯同志询问:“同志,当前形势下,您觉得应当发布何种命令?”

葛罗米柯回复:“斯大林同志,外交部已经起草了一项指示,正在送您审批。这项指示的实质是:首先,我们坚定地驳斥针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不实指控,并同样坚决指控美国参与并挑起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行径。其次,若有人提议通过旨在反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或反对其与苏联的决议,马利克同志应立即行使否决权,以阻止此类决议的通过。”

言及此处,双方的交谈逐渐陷入沉寂。片刻后,斯大林对葛罗米柯同志回应道:“在我看来,苏联的代表不应出席安理会的会议。”

斯大林为何主张苏联不应派代表出席安理会?其理由在于,不论朝鲜战争的结果是胜利、失败还是停战,对苏联而言均无损害。实际上,苏联在此过程中还能够获取显著利益,特别是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掌控。

在1945年的雅尔塔峰会期间,为了推动苏联对日作战,美国、英国和苏联三方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该协定明确了多项内容,包括将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作为海军基地,以及苏中两国共同管理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等。正因如此,苏联红军在撤离中国东北时,仍在大连地区保留了驻军。

1950年2月14日,即便东北主权的重要性备受毛主席关注,他亦历经艰难的谈判,最终成功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正是凭借这些条约的签订,我国得以彻底恢复对东北的主权。

中苏关系虽亲密,却尚未达到允许彼此在对方国土上驻军的程度,对此,毛主席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样,斯大林亦深知东北对于我国的重要性,因此,在雅尔塔会议上,他积极争取苏联在东北的利益。此次谈判中,苏联在东北的利益未能得到保障,苏联方面自然感到不悦。鉴于此,斯大林认为不参加安理会会议是明智之举。

若美国因未参与安理会会议而决定派遣军队,我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若我国选择不派兵支援,朝鲜的存续将岌岌可危,东北地区届时将面临来自美国的潜在威胁。为了减轻美国施加的压力,我国亟需寻求盟友的支持。因此,请求苏联在东北增派驻军成为了当时最为合理和可行的策略。

一旦中国选择派遣军队,无论胜败与否,都将对美国的亚洲影响力造成削弱,苏联自是乐于看到这一局面。若中国军队取胜,苏联便能坐收渔翁之利。而若中国选择不介入,则可默许苏联在东北部署驻军。无论如何,苏联都将从中获益,毫发无损。

派遣军队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极为关键,此举不仅关乎东北地区的领土主权,还涉及苏联的威胁。无论威胁来自哪个国家,都构成了极大的风险,毕竟东北与北京相隔不远。

若美国赢得胜利,其军机将可随意飞往北京,东北边疆的稳定将无从谈起,且该地区的国民经济亦难以实现有效发展。毕竟,战云密布之地,军费开支往往足以拖垮整个国民经济。若苏联在东北部署军队,则可依托中长铁路、旅顺港建立军事基地。届时,我国将四面受制,毕竟从该地出发,一日之内便可直指北京。

您是否领悟了朝鲜与东北之间为何关系密切如同唇齿相依?中国急切需要一个隔离的缓冲区,而朝鲜正是这一缓冲。维护朝鲜的稳定,就能阻止美国对东北的直接威胁。尽管现代导弹技术已经能够跨越这一缓冲区,但在当时,它的存在至关重要。此外,保住朝鲜还意味着苏联无需在中国境内驻军,从而赋予中国更大的独立自主权,避免因苏联立场而受制于人。

若朝鲜未能得以保全天险,东北地域将面临险境,而若苏联在东北部署驻军,则中美关系的未来亦将不容乐观。基于这些关键因素,我国必须派遣军队以保全朝鲜。同志们或许难以完全领会毛主席的战略远见,然而这无妨,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将最终证实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自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至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再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连串的历史节点无不映证了毛主席远见卓识。出兵朝鲜的决策,无疑展现了其战略眼光的精准与深远。

2:中朝关系

10月4日午后,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会上,众多同志纷纷陈述出兵的种种困境与不利因素。毛主席目睹众人纷纷表达反对意见,遂言:“各位所述均有道理,然而转目望去,我国邻邦正遭受帝国主义欺凌。若我们仅袖手旁观,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心中自是难免酸楚。”

毛主席曾言:“我国五星红旗之上,凝结着朝鲜烈士的鲜血。”此言何解?盖因朝鲜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在革命战争的漫长岁月里,朝鲜人民对中国所作的贡献尤为显著,第四野战军中不乏朝鲜族战士与领导人。1949年之际,毛主席更是应允将第四野战军的三个朝鲜族师团赠予朝鲜。

在解放战争时期,朝鲜对我国的支援可谓周全细致。他们不仅妥善安置了我军在东北的伤员,还积极协助我军转移战略物资。在我军物资紧张之际,朝鲜慷慨地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此类记载不胜枚举,此处仅列举数例以资说明。

在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初期间,我党军队经由朝鲜领土,成功转移了总计达52万吨的军事物资,并协助两万余人安全越境。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东北野战军陆续从朝鲜获得了超过2000车皮的战备物资,这些物资种类繁多,涵盖了甘油炸药、雷管、弹头以及枪炮等,其中绝大多数系朝鲜的慷慨援助,之余亦有一部分通过物资交换所得。

1945年,金日成渡过鸭绿江抵达安东,在与萧华商讨应对策略之际,他曾坚定地表示:“无论形势如何危急,无论困难多么艰巨,我们都要全力支援中国的同志。”自此,朝鲜便屡次伸出援手,对中国同志提供支持。例如,向东北民主联军赠送了十万件武器;无偿提供了大量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武器、食盐以及医药品等物资;并派遣了众多朝鲜青年投身于解放战争的烽火之中。

鉴于中朝两国间的紧密联系,毛泽东主席亦认同给予支援的必要性。越南虽接受我国援助,却最终背叛我国,这种背信的行为至今仍被我们指责。若当时我国未援助朝鲜,岂不也沦为忘恩负义之徒?再者,从战略层面考虑,支援朝鲜出兵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主席坚决主张出兵。

众多同志未能领会其意,因此,在会议中赞同毛主席的呼声寥寥无几,以至于令毛主席不禁额手顿足,头疼不已。决策既定,毛主席感慨道:“自朝鲜局势日趋紧张以来,我们日夜开会,即便会议结束,夜晚也难入眠。而今,结果揭晓,我们终于可以稍作休息,放松身心了。”

鉴于支持毛主席的呼声微弱,加之两位战将林彪正在北京休养,粟裕则在山东疗养,即便有出兵的必要,也难以有人能够担此重任。在极度无奈之际,毛主席只得召回在西北地区工作的彭大将军返京。彭大将军深明大义,对毛主席的决策表示全力支持,并欣然接受帅印,领兵出征。

毛主席毅然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彭大将军亦挺身挂帅,这两项决策均极为艰巨。须知,美国并非纸老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震慑众多人心。然而,在至关重要的历史关头,毛主席与彭德怀将军均勇敢面对困难,作出了明智的抉择,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