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的辉煌与沉寂之路
提起鲁豫,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真的吗?我不信"。这句话几乎成了她职业生涯中最出名的标签,也让她被贴上了"低情商"的标签。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有很多观众为袁老、胡歌,还有那位吃不起肉的小女孩打抱不平,甚至有人觉得她现在在主持界"混不下去"是"报应"。
但仔细想想,一个在国外留学多年,能在央视和凤凰卫视都站稳脚跟的主持人,如果真是大家口中那个"不会说话"的人,又怎么可能成为访谈节目的一姐呢?
鲁豫出生在播音世家,父母都是播音员。从小耳濡目染,她对播音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那时候的她,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得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刚毕业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还需要充电,宁愿和初恋分手也要出国深造。学成归来后,她顺利进入央视,还拿到了"十佳主持人"的称号。要知道,央视可是多少媒体人梦寐以求的平台,而鲁豫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在那里站稳了脚跟。但让人意外的是,一年后她就选择了离开,加入了凤凰卫视。
刚到一个新环境,她也有过不适应。央视和凤凰卫视的风格完全不同,她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好在经验丰富,她很快就找到了感觉。《鲁豫有约》这档节目让她的事业达到了巅峰,那时候各路明星大咖都争相上她的节目。她说话直接,但亲和力很强,总能引导嘉宾说出心里话,甚至有不少明星在节目上主动谈起自己的"黑历史"。
能让嘉宾卸下防备,展现最真实的一面,这其实是她的独门绝技。正是凭借这个本事,她成为了公认的"访谈一姐"。可谁能想到,多年后观众再回看这些节目,会觉得她情商低,甚至有人说她现在的处境是"活该"。
说起她被诟病最多的几个名场面,最出名的要数采访袁老的那次。当时她问袁老认不认识巩俐,还直截了当地说他"很过分"。很多人都以为她是在嘲讽袁老,甚至传言她因此被"封杀"。但要是去看完整的采访视频,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当时是袁老主动提到在活动上遇到巩俐的事。他说巩俐就坐在旁边,时不时会看他两眼,但他当时并不认识巩俐。后来看到网友调侃说他是"低调",巩俐是"低胸",他自己都笑了。鲁豫那句"好过分"其实是带着玩笑性质的,袁老也没生气,反而更开心地跟她开玩笑。
还有那个"吃肉"的名场面,现在再看也有不同的解读。当时很多人都骂她没有同理心,不懂人间疾苦。但其实她和小女孩的对话是很平等的,她夸赞小女孩知道肉价很厉害,说自己这样的大人都不知道。听到这话,小女孩反而放松地笑了,后来的对话也更放得开。
就连谈到胡歌的车祸事件时,她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引导胡歌往好的方面想。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不如在苦难中开出最美的花。她还特别提到了胡歌当时的女朋友,说她能理解对方的不容易。这一点连胡歌自己都承认,不知道为什么这会成为她被批评的理由。
想想看,要真是一个没文化、没素养的主持人,怎么可能把《鲁豫有约》做得那么成功?要真是那么不会说话,那些大牌明星又怎么会愿意上她的节目?其实真实的她,根本不像网上传的那么不堪。
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听别人的故事,引导别人分享人生经历,自己却很少表达看法,始终保持着"倾听者"的角色。也正是因为这样,她错过了很多表达自己的机会。直到最近几年她才意识到,在打拼事业的过程中,竟然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才华,也没有照顾过自己的情感需求。
现在她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不再单纯地做别人的倾听者,而是开始做舞台上的表达者。她也学会了享受生活,毕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她早就拥有了,现在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出不出名,对她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算起来,鲁豫出道已经三十多年了。她成名早,那时候对主持人还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要求,所以她总说自己很幸运。但话说回来,要是没有真本事,也不可能在这个行业待这么久。贾玲亲切地叫她"姐",愿意跟她谈心;高叶也能在她面前卸下心防,聊一些平常不好意思说的事——这就是她的能耐。
至于外界的评价,她从来就没在意过。哪怕被网友骂得再狠,她也从不为自己辩解。正是这种坦然和坚强,让她活得越来越优雅从容。据说现在她和比她小19岁的阿云嘎在一起,经历过两段失败的婚姻后,还能相信爱情,这本身就很难得。现在这种低调的生活,对她来说或许才是最舒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