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长剑1000的用途,有个细节很反常,它居然把飞机当目标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枚主业是超低空突防,去端掉别人家指挥所的巡航导弹,居然被爆出能顺手把天上的飞机给打了。
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邪乎劲。这就好比你听说邻居家的金毛不仅会看家护院,还能帮你辅导高数,完全是跨物种的技能点。巡航导弹打军舰,打碉堡,这都是老本行,没什么可聊的。可它还能摇身一变,成了个远程防空武器,这就有点超出普通人的认知范围了。
最让人后背发凉的,不是这枚导弹本身,而是它背后那只看不见的“眼睛”。想让一枚射程动辄上千公里的导弹去打飞机,你首先得能实时“看”到千里之外的那架飞机在哪儿,还要算准它的航线。几百公里内的空中目标,交给专门的防空导弹就行了,犯不着用这种战略级的宝贝。所以,长剑1000敢这么干,等于直接摊牌了:我们这边,已经有能力把空中目标的实时监控范围,往前推到了一千多公里开外。
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是高空盘旋的预警机像个空中交警一样,把坐标源源不断地传回来?还是天上的卫星和地上的雷达联手织了一张看不见的网?要知道,地球是圆的,地面的雷达站想直接看到几千公里外贴着海面飞行的飞机,基本没可能。这么一想,答案其实已经浮出水面,一个由多种平台组成的,庞大、复杂、且反应极快的信息化作战网络,肯定已经到位了。
当然,看得见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点,是怎么把一堆功能完全矛盾的制导系统,硬塞进一个直径不到一米的弹头里。这简直是工程师的噩梦。
你想想,打军舰和打飞机,最好用主动雷达导引头,自己开着“手电筒”找目标。可这套东西一用到陆地上,面对山川沟壑、楼宇林立的复杂回波,基本上就是个睁眼瞎。所以攻陆还得靠卫星、惯导、地形匹配这些传统手艺。要在战时卫星可能失灵的情况下保证命中率,最好再加个红外成像或者数字影像作为补充。问题是,高超音速飞行时,弹头和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会让红外导引头变成一块烧红的烙铁,什么也看不见。你看,这里面全是矛盾。把这些东西整合到一起,还要让它们互不干扰,这其中的技术难度,恐怕不亚于重新设计一枚导弹。
而且它用的还是超燃冲压发动机,这东西更是个“娇气包”。它能提供无与伦比的速度,但前提是你得给它提供稳定均匀的超音速气流,就像伺候一位脾气古怪的大厨。任何超过20g的剧烈机动,都可能让发动机进气道里的气流紊乱,直接熄火。
这就决定了长剑1000压根就不是什么空中格斗高手,它没办法像战斗机一样去和别人缠斗。它更像一个潜伏在阴影里的狙击手,枪口瞄准的,从来都不是那些灵活的战斗机。它的目标,是敌方空战体系里那些行动笨拙,但价值连城的“巨无霸”:为整个机群提供视野的预警机,维持战机滞空时间的空中加油机,以及携带大量弹药的轰炸机。这些才是现代空战的“命门”,打掉一个,就可能瘫痪一片。
其实这东西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几年前就有一些模糊的消息和图片,提到了“飞天一号”、“飞天二号”这样的验证项目。一个走的是类似东风-17那种乘波体弹道,另一个就是吸气式的。说明这条路,人家已经默默地走了很久,做了好几手准备。
所以,当巡航导弹和防空导弹的界限开始模糊,它所改变的,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件武器的用途了。它改变的是整个战场的攻防逻辑。以后在战场上,可能真的要分不清,到底是谁在进攻,谁又在防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