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火敲响警钟,日本竟敢小觑中国战机,以为歼20外皆不足惧?

新闻动态 2025-10-09 12:14:29 54

俄乌冲突打了快三年,天上噼里啪啦掉下来的那些苏霍伊战机,简直成了某些西方媒体的“流量密码”。他们就盯着俄罗斯空军那上百架的战损名单,一拍大腿就下了定论:看,苏式战机不行了吧!

话还没说完,就把矛头对准了中国。说什么中国的歼-11、歼-16,不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顶多五代机歼-20还有点看头,至于其他的,在日本F-15J面前,那都是“弟弟”。

美国有家叫《1945》的军事杂志,去年一篇文章标题起得特直接,说俄乌冲突给日本提了个醒,除了歼-20,中国的其他飞机F-15J压根儿就不用怕。这话讲的,那叫一个斩钉截铁,好像东亚的天空,已经被日本那200多架F-15J给承包了。

可事实真就这么简单?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拉胯表现,真能直接画等号,说中国空军也不行?这背后,恐怕是一笔被算得稀里糊涂的糊涂账。

乌克兰战场,确实成了苏式战机的“照妖镜”。俄军的苏-35、苏-34,本来都是响当当的明星,结果实战里脸都被打肿了。要么是被乌克兰的地面防空偷袭,要么就是在低空玩“铁炸弹”时被便携导弹给阴了。

说白了,问题出在哪?电子战能力太差,雷达跟不上,一开打就成了睁眼瞎。导弹也不给劲,苏-35挂的R-77空空导弹,射程短不说,还特别容易被干扰,那命中率简直惨不忍睹。

更要命的是后勤。仗打到2024年,俄罗斯已经折了三十多架“侧卫”系列。零件短缺让维修成了天大的难题,连带着印度的苏-30MKI机队都遭了殃,完好率从六成直接掉到五成以下。

俄罗斯自家空军就更别提了,有些苏-27在机场趴窝好几个月,高强度作战让本就老化的机体雪上加霜。这些血淋淋的教训,暴露的哪是飞机性能问题,分明是整个作战体系和后勤保障的全面崩盘。

爷爷辈的鹰还能飞多久

再把镜头转到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15J,在上世纪80年代,那绝对是亚洲天空的霸主,从美国F-15C/D那引进了生产线,底子确实硬。但问题是,英雄也怕老啊。

这些飞机从1982年开始服役,飞了四十多年,不少机体都飞了上万小时了,妥妥的“爷爷辈”战斗机。机体老化这事儿,是要命的。

2007年,美国空军一架F-15在天上直接解体了,这事儿把日本吓得不轻。他们赶紧检查自家的F-15J,结果发现纵梁普遍有裂纹,整个机队停飞了好一阵。

但这只是个开始。2008年,一架F-15J掉进日本海;2011年,又一架坠海;到了2022年,一架F-15DJ又没了,调查说飞行员空间定向失调,可谁心里都清楚,老飞机不稳定的状态绝对是元凶之一。

最夸张的数据是完好率。日本F-15J的随时出动率,现在只有30%左右。啥意思?就是纸面上有十架飞机,能立马起飞干活的只有三架。剩下的,要么在修,要么在等零件。就这状态,怎么打高强度对抗?

山寨货早已超了正品

回头看中国这边,总有人拿歼-16的外形说事,觉得它就是个“苏-30复刻版”。没错,气动布局是借鉴了苏霍伊家族,但这就像看俩人长得像,就断定他们俩本事一样大,太草率了。歼-16的“五脏六腑”,早就被中国军工换了个底朝天,跟俄罗斯原版货完全是两码事。

歼-16从2010年代开始量产,到2024年数量已经超过350架,而且还在下饺子。它的机体用了更多复合材料,比原型机轻了20%,强度反而提升了15%。

发动机换成了国产的“太行”涡扇-10系列,推力嗷嗷叫,寿命也远超俄罗斯的AL-31F。在俄乌冲突里,AL-31F的可靠性问题暴露得一览无余,不少苏-35就是栽在引擎故障上。

最核心的差距在航电。歼-16用的是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探测距离超200公里,据说极限能到400公里,还能同时盯着20个目标。而日本F-15J呢?还是上世纪的老古董机械扫描雷达,就算升了级,底子太老,在AESA面前,探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根本不是一个次元的。

现在不玩单挑玩群殴

这就会导致一个很可怕的局面:在远距离上,歼-16早就发现并锁定了F-15J,顺手就把射程超过200公里的PL-15空空导弹扔出去了。而F-15J的雷达可能还啥也不知道,等听到导弹警报,黄花菜都凉了。PL-15的射程,比F-15J装备的AIM-120远了至少50%。朋友,这就是代差。

现代空战,早就不是骑士单挑的时代了,比的是整个作战体系。中国空军这些年,玩的就是这套网络化的体系战。

歼-20这种五代机,就像一个潜行的刺客,负责上去一脚踹开对方防空的大门,利用隐身优势在前沿侦察,锁定高价值目标。

它发现目标后,通过数据链,把信息实时甩给后方的歼-16。歼-16作为“炸弹卡车”,12个挂点能带12吨弹药,接到指令后,在安全距离外就把大量远程武器泼洒出去,搞饱和攻击。

这种“隐身机踹门、重型机补刀”的打法,日本的F-15J想学都学不来。为啥?因为它没有隐身的搭档。日本虽然也在买F-35,但数量少,还在艰难整合,根本没法和F-15J形成有效配合。

更别提中国还有专门的电子战飞机歼-16D,挂上电子干扰吊舱,能把战场上的敌方雷达和通讯全变成雪花屏,为突击机群扫清障碍。F-15J没有这种专业电战型号,单打独斗,在复杂的电磁环境里,生存能力真的堪忧。

结语

说到底,俄乌冲突给世界提的醒,不是苏式战机不行了,而是提醒所有国家,抱着老旧平台不放,忽视体系建设,后勤保障再跟不上,在现代战争里必然要吃大亏。俄罗斯空军的失败,是战术、训练和整个保障体系的全面落后,不能简单地让飞机本身背锅。

西方媒体抓住这点唱衰中国的“苏式改型”战机,要么是真不懂,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刻意忽略了中国军工早已摆脱仿制,走上了自主创新的快车道。从材料到芯片,从发动机到雷达,中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日本也知道F-15J老了,正在搞升级,想换新雷达。但这种修修补补,改变不了平台过时的现实。面对数量庞大、技术先进,还有强大体系撑腰的歼-16机群,F-15J那点所谓的优势,早就成了老黄历。东亚的天空,早已不是四十年前的格局了。那种认为F-15J除了歼-20谁都不怕的论调,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