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爆料福建舰弹射余波未平,轰-20隐身轰炸机呼之欲出!官方暗示美军报告佐证,中国战略空军时代来临
央视最近那条新闻让军迷圈又坐不住了。
福建舰弹射舰载机的画面还在眼前,官方直接提了后续机型。这种措辞很少见。
他们让大家等着看。等什么。轰20的传闻传了不是一两年。
这次暗示几乎没留余地。跟了十几年军工报道,这种直白程度第一次见。
不对,应该说这种表达方式很新鲜。
战略轰炸机的意义不在飞机本身。它是一个符号。意味着空军能把力量投送到更远的地方。以前我们只能在家门口转悠。现在需要能飞出去,再飞回来。
美国人在意的就是这个。
他们习惯了在别人家门口晃悠。突然有人能去他们那边看看,感觉肯定不一样。这种不对等被打破的时候,反应最大。
轰20不是简单多一款飞机。它改变的是游戏规则。从防守转到进攻,从区域走到全球。这一步跨出去,空军的性质就变了。
也不能这么说,那可能太绝对。但至少任务范围会扩大好几个量级。
官方选择现在放风,时间点很值得琢磨。福建舰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两条大船配齐了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等待是值得的。
央视这套路不是第一次用了。
去年十一月空军发概念图,歼-35后面跟了个飞翼式隐身大家伙,轮廓就是轰-20的样子。二零二三年三月空军副司令王伟在央视说很快亮相,网上就炸了。再往前二零二一年宣传片里那个模糊的CG图像,军迷到现在还惦记。
官方这么一轮轮放消息,轰-20的研发应该到了最后阶段,原型机估计已经在跑道上了。
这时候放风可能和当年歼-20在美国防长访华时亮相一个路子。要是特朗普真来访问,轰-20很可能突然出现,展示实力也传递信息。
中国军工喜欢这种突然性。
美国情报系统对轰-20的关注至少持续了十年。
一位不愿具名的空军军官在非正式场合提到,这个项目已经过了关键阶段。
五角大楼去年的评估报告用词很明确,他们认为这款机型会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投入使用。
美国人曾经猜测我们会先搞个过渡型号。
后来歼-36的出现让这个猜测显得有点多余。
外部情报反而成了进度的反向指标。
保密工作和研发速度确实形成了某种默契。
总有人质疑为什么还需要轰炸机。
他们觉得现有的导弹系统已经足够应付。
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导弹是一次性消耗品,而隐身轰炸机是可持续的威慑力量。
前者像是一次性的重拳,后者更像是悬在头顶的阴影。
成本核算只是最表层的账目。
战略灵活性才是关键。
能够反复穿透防线的存在,才是未来战场真正需要的。
轰20的出现不是武器库里多了一件新玩具。
它把中国空军的性质彻底改变了。
轰6系列确实老了,在六代机即将登场的时代,那些老型号的短板变得刺眼。航程不够,隐身能力基本谈不上,在现代防空系统面前显得脆弱。
轰20的飞翼布局和隐身设计是另一回事。
这东西能飞得很远,非常远。
它让中国空军第一次真正拥有了独立执行远程战役的能力,提供了一种风险较低、又不是弹道导弹的精准打击手段。
去年美军B21轰炸机完成了首飞,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掌握太平洋的制空权。
如果没有轰20作为回应,西太平洋的天空对美国来说可能就像自家后院一样轻松。
我们的岛链防御会变得非常吃力。
但现在局面不同了。
轰20的存在意味着中国空军的力量可以投射到关岛附近,甚至更远。
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他们在西太的部署方式。
分布式作战、快速修复能力、防空系统升级,每一项都是烧钱的大工程。
美国现在同时要应对乌克兰战场和中东的复杂局势,军费已经绷得很紧。
西太平洋突然多出一个轰20这样的变量,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轰20的出现把空军的游戏规则彻底改了。
以前我们总说导弹够多就行,现在看这想法有点过时。导弹打出去就没了,轰20能在天上转悠,一直给你压力。
它带着核常两用的弹药,和北斗卫星、歼20凑成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像个会思考的拳头,知道往哪打最疼。
太平洋上的力量对比正在松动。
美军在关岛修个加固机库就得花掉几亿美元,这笔账我琢磨过。轰20不需要真扔炸弹,只要定期去转转,就能让对方的防御成本直线上升。时间拖得越长,他们的财政压力越大。
这种消耗战比直接冲突更折磨人。
不过最让我在意的倒不是军事平衡。你看轰20的机身线条,完全跳出了模仿的套路。军工领域能走到原创这一步,说明整个国家的技术生态都成熟了。
有时候武器最大的威力不在发射架上,而在它代表的那个信号里。
轰20当然不是万能药。这东西贵得吓人,维护起来也麻烦,你得把整个后勤体系都搭起来才能让它飞得动。
但央视这次放风的态度很说明问题。
技术关卡应该是过去了。
我猜正式亮相会挑个特殊时间点,比如中美高层碰面的时候。政治信号总要最大化利用。
不对,应该说这种装备从来就不只是军事问题。
轰20不只是一架飞机。
它是中国从大国往强国转型的空天宣言。福建舰电磁弹射那次算是个前奏,轰20才是正餐。
等着看吧。
军迷这个群体挺有意思的,他们能等,等上十年八年都不算新鲜事。
央视那句话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手机屏幕大概都亮了一下。
拭目以待四个字,平时觉得挺官方的,那次听着不一样。
美俄那边动静一直不小,各种新玩意儿隔三差五就拿出来说。
咱们这边安静得很,安静得让人心里没底。
轰20不一样,它还没露面,气场已经铺开了。
这东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是慢慢熬出来的。
战略耐心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虚,可放在这儿特别实在。
就像炖汤,火候不到就是不行。
现在火候差不多了。
世界会看到点什么,或者说,重新认识点什么。
硬实力这三个字,有时候需要个具体的东西来体现。
不对,应该说需要一个能飞起来的东西来体现。
天空一直挺忙的,各种飞机来来去去。
等那声轰鸣响起来的时候,很多人会抬头看。
擦亮眼睛这个说法,此刻显得格外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