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无人区挖矿巨兽,竟靠种草成了生态样板?

88彩介绍 2025-09-18 18:07:44 76

柴达木盆地南缘,一片年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的无人区。

这里没有诗情画意,只有严酷的自然法则。然而,就在这片生命禁区,65辆巨大的纯电动矿卡正在无声地穿梭,它们背后,是覆盖山谷的光伏板和庞大的储能电站。

这不是科幻电影,是中国第二大镍钴矿床——夏日哈木矿区的日常。一个悖论在这里上演:一个以开采为天职的工业巨兽,如何在一个生态极度脆弱的地方,讲述一个关于“绿水青山”的故事?

答案,藏在“国家战略”这四个字里。

镍和钴,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和高精尖合金的心脏。夏日哈木矿区,正是一个“国家战略性镍钴资源保障基地”。这里的每一吨矿石,都与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和产业链地位息息相关。

所以,问题变得异常尖锐:国家既需要这里的矿产,又绝不能以牺牲青藏高原的生态为代价。这是一道硬性指令,也是摆在金川矿业负责人马龙面前的一道无解方程。

传统的开采模式在这里根本行不通。柴油机械的轰鸣和黑烟,足以给这片敏感的土地留下永久的伤疤。

唯一的出路,就是用技术解题。

他们给出的方案,是一个“光伏+储能+电动化”的立体模型。

戈壁滩最不缺的就是阳光。于是,大面积的光伏电站拔地而起,将最丰富的自然禀赋转化为驱动矿山的绿色电力。矿区里超过65%的采剥设备都换成了电动的,每年仅此一项,就能减少约66.7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不仅是环保,更是经济账。在选矿厂,一套被称为“AI优化”的系统,利用在线品位分析仪和专家算法,实时调控浮选流程。结果是,镍回收率比投产初期提升了15.3%,每年节电超过800万千瓦时。

技术,让“鱼和熊掌”的兼得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但真正的点睛之笔,发生在矿区的生活区。

在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下,竟然生长着一片片耐旱的牧草。这便是“板上发电、板下种草”的模式。光伏板为牧草提供了遮阴,减少了水分蒸发;而牧草的根系则能固土防沙,改善局部微气候。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曾经寸草不生的13万平方米戈壁,硬是被改造成了绿洲。如今,这里不仅有草,有树,甚至吸引了鸟类和野兔。一个处理着500万吨矿石的工业基地,竟有了田园牧歌式的风景。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逻辑转变。

过去,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绝对的对立面,是一场零和博弈。但在格尔木,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利用极端环境的特点(如强日照),通过技术创新,将环境劣势转化为能源优势,再用这种优势去反哺生态修复。

这不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一种主动的“生态再造工程”。它为中国在其他环境敏感地区进行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板。

这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高原上的真正落地。它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获取战略资源的入场券,不再仅仅是一纸采矿许可,而是一套能将戈壁变绿洲的系统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