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用激光对星链,到底有何深意?

88彩介绍 2025-08-06 02:55:10 65

2024年6月,在近地轨道舞台上,一场以中国科研和军事团队为主角、围绕星链卫星网络主导权的角力已经展开,星链的迅猛扩张倒逼中国从防御和布局两端同步提升,推进卫星互联网体系的自主建设和反制研发,太空通信格局正在悄悄地发生深远变化。

过去五年,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已向近地轨道投放超过8000颗卫星,占当今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的三分之二。根据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数据,这个数字正以惊人速度增长,有望突破几万颗。星链不仅让民用互联网无死角,还主动参与军事行动。2022年乌克兰战场,乌军借助星链保障指挥、无人机操控与侦察,一度获得了巨大的战场优势。但风险也随之暴露——核心通信体系掌握在商业公司与个人之间,曾因马斯克拒绝开启部分服务而影响作战,这一事实令各国警觉。连美国自身和欧洲也感受到,关键基础设施完全寄托于他人手中的脆弱。

在这种全球压力下,中国的应对步伐可谓“软硬兼施”:科研和军工机构加速提出和试验针对星链的反制技术。“软杀伤”手段,包括利用电子干扰、激光照射扰乱卫星正常工作等新方案,都已在论文和实验项目中落地;而在“硬摧毁”层面,工程师们正研究部署伴飞卫星,通过喷洒特殊物质损伤目标卫星的电池与太阳能板,甚至利用离子推进产生的羽流阻断运行,这些“非接触式”方式既有效又能规避太空垃圾风险。最极端的思路,则是制造攻击卫星,通过动能方式直接消灭威胁。

完善自主卫星网络成为优先要务。2021年,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负责搭建“国网”体系,未来将发射约13000颗卫星,目前首批卫星已于2023年年底上天。千帆星座等商业航天公司也正快速扩阵,目前已有90颗卫星在轨作业,目标扩充到15000颗,已同巴西、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约,积极开辟海外市场。在轨数量和布局虽然与星链还有差距,但“全球覆盖、快速响应”的目标已步步推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星链与美国国防及情报合作的深入,让中国对太空信息安全的态度转变为“边防御边自立”——既要研发针对外部威胁的反制技术,也要牢牢掌握自己的网络主权。这些创新措施不只是技术较量,更攸关国家在未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中的话语权和安全掌控。

太空对抗升级的背后,既有新兴行业间的你追我赶,也有国与国之间主权边界的重新划分。中国以“防与攻”结合的思路,既化被动为主动,也在探索一套属于自己的全球通信新秩序。未来,轨道上的这场较量不仅关乎谁能抢占信息高地,也将深刻再塑国际政治格局和太空治理规则。环顾当下,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如何保障自身安全、稳步拓展自主空间,将成为每个大国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