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指数增强走红,招商基金布局多年,团队体系技术三管齐下

88彩介绍 2025-10-08 12:52:58 125

A股市场,温度刚慢慢调高,投资圈的氛围立刻活络起来,讨论的话题嘛,无非是那几样,指数、基金、收益,有点像夏天大家见面只想问热不热。

不过,眼下挂在投资者嘴边的可不是随便哪个指数,而是中证1000、中证2000这些宽基的家伙,行情一路向上,仿佛春天要来了。

但,真正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一类名字听着就带点科技感的产品——指数增强,说白了就是“比你还会玩指数”的那群玩家,总能神神秘秘地在排行榜上秀一波肌肉,搞得老股民都忍不住来一句:这玩意真的靠谱吗,还是纯靠脸碰的?

要说今年露脸的,自然得数招商基金旗下的中证2000增强ETF。

过去一年涨幅直接飙到100%以上,反手比那个老老实实的中证2000指数多赚了二十多个点,听着简直让人怀疑,难道是开了外挂,还是逢年遇上大牛市,谁上车谁发财?

这波收益一晒,评论区和微信群里问题就冒出来了。

有人质疑:真有那么神?

会不会只是这波行情给力,随手捡个便宜?

咱都见过“看起来很美”的套路,可真要动真格,八成心还是慌的。

但你再细扒扒,这事怕是远没那么简单。

招商基金可不是才春风得意开始搞指数增强,得往回翻八年,2017年那阵,这个领域就埋下了“种子”。

说是布局,差不多是偷偷种树,等大家都看热闹的时候树已经结果了。

首只产品还是公认冷门的中证1000指数增强,没想到后来风头越来越劲,一路扎扎实实做成了系统。

别看现在满大街都提量化,彼时它可真不是热门。

人家招行早早就埋头苦干,靠得可不是跟风凑热闹。

你要问这八年来到底赚了多少?

数字明明白白。

最新披露的累计超额收益,愣是翻了个倍还多——超114%。

听着数字也许没什么概念,要是你当年买了它,什么都不用琢磨,光跟着模型混,眼下,说不定比你自己东一枪西一炮炒股还来得实在。

这就跟打工不一样,市场行情那是你基础工资,指数增强帮你争取绩效奖金。

别人靠努力,增益靠专业加点运气,赢的机会多一成。

可问题来了,这“多赚的”到底靠啥?

运气,谁都想要。

但八年、十几年持续有超额,真能全赖脸好吗?

投资这门手艺,短期吃点行情,长远见招拆招,讲的是体系和内功。

招商基金玩量化这套,表面在跟着指数,实际全靠一堆数据、模型做驱动。

和主动管理型基金“拍脑门选股”区别挺大,量化是实打实靠公式、靠算法,比咱玩游戏调参数还精细,有点像各队都穿同一件队服,就看谁敢钻研规则、谁会磨细节。

据说招商基金的量化部门有点讲究。

不仅玩传统那套动量、价值因子,更狠的是融合了大把基本面分析,有的买点、止损、择时,明面是算法背后全靠团队调参打磨。

别小看这些所谓“细节”,光计算量就能把一般人吓哭。

行业老炮王平——2006年就加入了招商,自带十几年公募管理履历。

团队里头,有搞金融工程的,有专职盯风险的,还有纯技术宅,一块组成了“高配版量化联盟”。

大家各展所长,有人善分析,有人会管控,组合打磨得妥妥的,策略想落地,靠的是这种组合拳。

再说回来,量化产品要做得好,更要“走稳”不光“涨得高”。

要是一遇到点波动就脚底抹油,跑得比谁都快,投资者能安心?

看招行这些增强产品,“跟踪误差”控制标准线以内,低到让你没脾气,市场再怎么变脸,策略都能抗一阵,至少不让客户心跳过快。

要知道,指数增强的最大难点,是怎么在风险有限的前提下,榨出多点收益,吃到“超额”,又不赔太多底裤。

这条路,说实在话,太多基金公司想试打水漂,可真能做出体系化的,真没几个。

有人说,八成还是时势造英雄,赶上宽基牛市你咋不多投点?

咱得追根溯源,2017年谁“豁出去”发增强基金,市场都不关注,舆论都在吹捧主动型基金,谁愿意当这个“早鸟”?

那会儿招商基金就敢安排自己这项,人家赌的不只是风向,更是自家的量化配置。

说到底,靠“一时蒙对”能成事,八年连续输出就得靠底气了。

这里面另一门学问是,市场好时,多少人都能掺一脚,碰上机会谁都能激动,但要在寂寞时守望,持续地、稳定地产生“超额”,那才叫真本事。

别的不说,你随便捡俩市场上最终堆起来的宽基产品,好一期爆发下,也许能偶尔打败指数,但整个产品线,条条爆发?

这不就是体系作战、团队作业的胜利?

试问,谁家能每次都踩得准点?

其实说到头,炒股也好,买基金也罢,大家都想少点意外,最好能机械化“搬砖”,赚得踏实心里就安生。

但长期看下来,做金融,光玩短线拼一时荣耀,终究撑不住八年风浪。

期期爆发不现实,稳扎稳打才靠谱。

招商量化这一套打法,总让人有种“闷声发大财”的感觉,不造势,不造神,靠的是团队、体系、技术三管齐下,把投资变成一门工程,比拼持久战。

当然,咱不是说别人不行,更多是讲:指数增强和量化投资这行,最后能玩明白,拼不是单一天才基金经理,而是一家公司能不能把量化当成护城河,早早地做出完整链条,形成自己的打法。

市场基础工资都一样“价”,绩效奖金才是分水岭。

跟着指数吃大肉,这活儿以前被说成最无趣的活,现在一众高手纷纷扎堆“增强”,说明战斗还没结束。

你以为行情才是核心,其实底层逻辑是“长期主义”,是谁把这规则玩成了习惯,谁最后坐收渔利。

提起那些年天天熬夜看盘、盯着K线图的小伙伴,眼下可能越来越相信一件事:

量化、指数增强这东西,说到底,是时代给专业化投资人的一颗定心丸。

市场风口来了,谁都不傻;风走了,还能留住多少颗心,就得看谁能耐得住寂寞、落得下笨功夫。

八年磨一剑,招商这模式,不靠偶发的牛市,而是用体系、团队、技术洗牌重组投资江湖玩法。

短线看运气,长线拼体系,说白了,这年头,真不缺会“押宝”的,更金贵的是能一遍遍下注、每次都能起到好作用的体系和团队。

回过头,指数增强能否成为新的主流也许还在演化,市场的考验不会停歇。

但哪个玩票的,能八年不掉队,靠一产品不如靠一条线,不断扩张、稳中有进?

这个问题,也许给了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尝鲜”的投资人一个新启示。

所以,转了一大圈,看似复杂的投资真理其实很简单:拼到最后,不是谁跑得最快,而是谁有底牌、谁是真正懂规律、玩体系、重细节的“工匠”。

可能短期看起来,你觉得全是趋势、风口,其实背后那点笨功夫才最能顶事。

说到这,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A股指数增强产品层出不穷,你更信“体系下的长效收益”,还是“抓住一波流行情”?

咱评论区“组团开聊”,你的想法,能不能说服我?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