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逼宫”美联储,降息决策背后的权力暗战
华盛顿,联储大楼灯火通明,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刚刚结束,鲍威尔坐在发布厅,面对着一屋子的记者,他的措辞一如既往地小心翼翼,宣布利率维持在4.25%到4.50%,没有人真的感到意外,反倒是气氛异常微妙。
这其实已经是2025年以来第五次按兵不动,外界显然等得有些不耐烦,尤其是白宫那头,特朗普最近几乎天天在社交媒体上喊话,降息,降息,再降息,他甚至不惜威胁要让鲍威尔下课,场面一度火药味十足。
但美联储这一波硬是没动,政策声明里写得很清楚,美国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未来降息有了理由的空间,可紧接着又狠狠补上一句——经济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通胀和就业都有风险,这种反复横跳,市场早已见怪不怪。
鲍威尔当晚的发言很克制,他反复强调,美联储没有对9月的利率动向下结论,一切都得看数据说话,什么就业、通胀、经济活动,每一项都要权衡,话说得很空,但又不得不这样说。
有意思的是,这次会议里,联储内部居然冒出两个反对票,米歇尔·鲍曼和克里斯托弗·沃勒,都是特朗普当年提名的理事,他们直接投了降息25个基点,32年来头一回,内部分歧被摆到台面上。
表面上看,两个反对票没影响最终结果,实际却释放出一种不稳的信号,机构里的裂痕被外界察觉,这种时候,鲍威尔的“观望”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平衡。
鲍威尔还特地提到关税问题,这话不无深意,核心通胀三成到四成的压力,其实是关税带来的,他把这个点放在会上炸出来,等于在说,外部环境的不可控,才是美联储迟迟不降息的真正理由。
特朗普一边喊着高利率害苦了美国老百姓,一边指责美联储胆小怕事,他的用词毫不客气,看得出来,白宫对货币政策的焦虑与日俱增,甚至不惜升级到人事威胁。
而美联储这边,却像在刻意回避政治压力,鲍威尔对自己的去留问题只说“尚无最新信息”,留了个大大的问号,这种冷处理,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前脚刚放话,鲍威尔任期一到最好就别再留,美联储与白宫的紧张关系,已不再是秘密,外界看得分明,市场更是神经兮兮。
这场博弈,时间线拉到7月30日这天,影响已经蔓延到金融市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联储观察”数据显示,会议前看好9月降息的多,概率有68%,结果美联储一开完会,降到45%,市场情绪瞬间降温。
股市倒是没啥大风浪,纽约三大股指涨跌互现,投资者的表现比想象更淡定,大概是还没等到最后一锤定音的信号,大家都在观望,连恐慌性抛售都没有。
很多分析师说,沃勒和鲍曼之所以要急着降息,是怕劳动力市场撑不住,沃勒早就预警,就业增长快停滞了,再不宽松点,裁员潮可能就要来;鲍曼则担心拖太久会把经济拖进衰退,这些担忧,说到底还是对经济基本盘的焦虑。
可美联储大多数官员,还是更看重通胀,尤其是关税带来的涨价压力,降息太快,怕通胀又失控,进退维谷。
这就是现在的局面,白宫和联储像两股绳子拉扯着,政策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谁都知道,9月的议息会是下一波大考。
鲍威尔面对媒体时的谨慎,不只是个人风格,更是一种制度性的自保,美联储要守住独立性,白宫却更关心选票和经济表现,两套逻辑,短期内难有交集。
这不是单纯的技术决策,是一场权力与专业、现实与预期的博弈,双方谁都不愿先松口,谁都不愿给对方台阶下。
市场的反应,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公众的心理预期,大家都怕突发状况,但也不相信眼下局面会就此僵死,悬念被不断拉高。
短期来看,美联储继续按兵不动,确实是最安全的选择,给自己留足了调整的余地,但长期看,内部分歧和外部压力如果持续积累,未来政策的转向也许会更剧烈。
2025年的夏天,华盛顿的空气里充满了不安,决策者们的每一次发言,都可能成为市场的风向标,投资者们都在等一个确定的信号。
9月会不会降息,鲍威尔能不能守住自己的独立性,美联储和白宫的关系会不会进一步恶化,这些问题都还悬着,没人敢下定论。
这一场利率博弈,最终会演变成怎样的结局,留给市场和历史去见证。
白宫“逼宫”美联储,降息决策背后的权力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