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与吕贤丽三十余年沪剧情缘,艺术人生比封神更动人
说起“二郎神”,哪家观众还没在茶余饭后议论过这位大名鼎鼎的神仙?但光盘点各路《封神榜》杨戬扮演者,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焦恩俊那个潇洒剑眉、风度翩翩的范儿,仿佛隔着电视屏幕都能闻到仙气
可说真的,若你恰好属80、90后,翻出那部1990版《封神榜》时,还能想起一个眼神里透着英气,举手投足稳重沉着的二郎神,那就是李建华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一千个人眼里的杨戬各有不同
焦恩俊跟李建华,一个如玉树临风,另一个似山岳稳重
古早神仙叠加戏曲底子,李建华的杨戬好像自带烟火气,又不失硬朗
扑面而来的靠谱,让人分分钟脑补他能承担保家卫国的大事
有趣的是,他的帅气其实也没被浪漫冲击掉,反倒多了一些可靠感——这年头,能帅得让人安心,也挺稀有
话说回来,李建华这名字,乍一看有点路人范儿,但再往上一扒,背景还挺硬
出生在浙江宁波,戏曲氛围浓厚的一方水土
说白了,小时候耳边绕的不是流行音乐,而是锣鼓和唱段
14岁进了沪剧团学馆,人生路还没走远,已经开始跟戏曲专业死磕
刚入学那些年是真刀真枪地练基本功,清晨练嗓子、下午扎马步,日复一日,谁说戏曲路是“诗和远方”,分明是汗水和泪水
五年熬出来,毕业没跑,直接留团
那会儿沪剧挺火
他一小角色小角色地演,最后经验和台风全都攒出来了
这事放在咱们生活里也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吧?
80年代,感觉整个文艺圈都挺蓬勃
李建华慢慢往主角靠拢
唱腔拿捏住了,又没那些“华而不实”的表演,全靠真实稳重让观众舒服——其实很多科班演员都想这样,但习惯了舞台上的夸张,反倒不容易做到
他就靠着一点朴实,一点慢火细炖的戏风,逐渐在观众心里安了家
别小看他,后期直接成了骨干,演出的角色如《眼睛是蓝的》、《风雨同龄人》等,口碑一直在线
舞台上风风火火,台下也踩遍了大江南北
沪剧巡演啊,就是一群人背着戏服奔波,见识各路观众,他们的心声和表情都成了演员成长的养料
李建华说不定也是被平常人气感染,练出了那股接地气的劲
但你知道,人生最大转折往往出现在“机遇说来就来”的时刻
1990年,《封神榜》剧组一召唤,李建华就被沪剧团推去试镜
背景光环有了,加上他本身足够稳,那一刻仿佛每个动作都像神仙“下凡体验人生”
试镜拿下杨戬这个角色,天降机缘
古装剧嘛,打戏是一道必考题
人家有戏曲底子,甩兵器、翻跟头,样样都来,替身一说直接被pass掉
戏里杨戬是个武艺高强的玉虚弟子,忠心耿耿,表里如一,李建华把这些都演到点子上
剧照一出,硬汉气质直接飙起来
不少迷妹迷哥被“靠谱偶像”收服,甚至说比焦恩俊还正宗
那会儿拍戏艰苦是常事
全剧组为找合适的景,四处奔波:甘肃、新疆、苏北……你还别笑,李建华跟大家在新疆干了段时间,民以食为天的道理都快被“洗澡难”颠覆了
睡马厩,跟牲口抢地盘没啥区别
但人没抱怨,坚持下来了
要说人跟人,就是一群并肩奋斗的同事
此时有趣的缘分也悄悄埋下
扮演黄妃的吕贤丽,其实也比不是一般人
剧里她是悲剧角色——为保清白自杀,现实中却跟李建华擦出了小火苗
你看,生活有时候比剧本编得还巧妙,谁能想到“纣王的爱妃”和二郎神,在戏外还能凑成一对?
吕贤丽也是厉害角色
出生在上海,14岁进沪剧团学馆,优秀得让人羡慕
她唱腔、表演都拿手,还演过不少经典剧目
两人在剧组天天“业务茶话会”,聊戏聊艺术,慢慢地……话题越聊越投缘
剧集拍完,不久就成“现实cp”,走进婚姻
34年了,这段感情咋说也是娱乐圈难得的“零绯闻”范本
网友们开玩笑,“二郎神娶了纣王爱妃”,这段子至今还有人在翻
婚后,他们并没有变成什么流量明星,有啥影视邀约也不太理
李建华自己心里明镜似的——舞台才是人生主场
可能有人觉得拍电视剧名气高,但他觉得浮躁、不踏实,远没有沪剧台上那种熬出来的沉静
虽说后续也拍过《上海一家人》、《美女也愁嫁》等电视剧,搭戏李羚、谢园、陈好这些熟脸,但始终没离开沪剧事业
这点造型有点像咱们老父亲,说啥都不愿丢下初心
到了退休年龄,俩人还是没落下沪剧
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责任有点重大
他们开始“不务正业”,变身沪剧老师
2018年,搞了个表演班,娃娃艺术团,教小孩学习沪剧
就是那种“老艺术家化身幼儿园老师”的提高班
能带孩子入门,还能传递文化
谁说老戏曲就该“自顾自孤芳自赏”?他们偏要扎进校园,跟孩子一块玩
2019年,进了金山区实验幼儿园试点
一周几节课,班上七十多小朋友,先学唱腔,再练身段
甚至有的孩子能直接登台
传承方式也挺接地气
他们不只教技巧,还讲沪剧背后的文化故事
毕竟这门艺术最能让老上海人产生共鸣,说的是巷子里的情感,唱的是普通人的人生
相比拍戏,这事更有意义
疫情那几年,不光演出受影响,教学也转到线上
到了2023年,夫妻俩去上综艺《疯狂的冰箱》,分享封神榜拍摄趣事
新疆艰苦生活、剧组兄弟姐妹间的故事,那些真实小插曲让人听了笑中带泪
节目里的李建华依然精气神十足,虽说头发染了点岁月的颜色,却丝毫不见老态
吕贤丽也在节目的话里透透“哲学”:别纠结名利,家和艺术最重要
听听,什么叫“大隐于市”?这不就是活案例
现在,李建华65岁,吕贤丽63岁,退休了但还是舞台常客
他们是沪剧训练营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有的已经在沪剧院发光发热
偶尔还会在抖音上磨一段《少奶奶的扇子》,和吕贤丽来个“沪剧合唱直播”
粉丝留言说他嗓音依旧稳得很
2024年还参与了沪剧《芦荡火种》传承版,虽然不是主角,可幕后指导一样不遗余力
2025年,社区演都有他俩的身影
小品《幸福公交》推广出成绩,还收获了一波热情观众
再看他们生活
真的是低调普通
女儿早就独立,夫妻俩在自己上海的小家,安安稳稳,谁也没见他们炒作卖广告
每天阳光透进排练厅,两人一边带新人,一边琢磨戏曲技艺,小日子一点不比外头的“明星”差
谁说平庸是平淡?李建华和吕贤丽把“日子就是艺术”演到了极致
有网友评论,“如果上海永远有沪剧,那里面一定有他们的足迹”,我觉得说得没毛病
说到底,李建华大半人生都在沪剧和舞台打磨
他火过,红过,也淡过
但人没飘,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守着属于自己的老本行
被娱乐圈喧嚣裹挟着的名利,换个角度看,也许就是“虚无缥缈的浮云”——有人越追越远,有人却不屑一提
李建华成就了二郎神形象,归于幕后,专心传承
这些年他教出来的孩子,有的进了专业团体
生活清清爽爽,没被舆论左右,该低调时低调,该出声就出声
跟那些流量明星比,不是同一个画风
但有的人就是这样,不求人气堆叠,只用热爱和坚持去打底
这让人想起一条挺火的老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可有些人明明很能力,却只愿默默守护自己的一方舞台
聊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开始回想起自己的“平凡之路”?
李建华和吕贤丽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人物,倒像是阳台上晒着太阳的邻居那样真实
他们身上有某种时代印记,有上海味道,也有生活琐碎
或许最值得我佩服的,就是这份“不浮躁、不张扬、专心致志”的劲头
咱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角色里
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守住喜欢的领域
舞台上演的是情感,现实里活的是坚持
你说,这是不是另一种“英雄本色”?
想问问你:如果给你一次机会去坚持一门手艺或兴趣,不看名气和收益,你会走到底吗?
还是会中途被别的诱惑分了心?
留言说说你的真实想法,让我们一起聊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