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大规模进攻,乌克兰首都被袭后,泽连斯基态度转变,主动向中国求助,外交部回应了
基辅的夜空又一次被拉响的防空警报撕裂,火光和爆炸声持续不断,连欧盟驻乌克兰代表处的大楼都被波及。
8月28日凌晨,俄军的导弹和无人机混合出击,乌方说来了598架无人机、31枚导弹,拦截了大部分,但还是有楼塌了人受伤。基辅市长确认至少38人受伤,30人进了医院,8人遇难,其中还有一名儿童。
就在这样的狼烟之下,泽连斯基的反应却和以往完全不同。
往常类似的攻击,他第一时间是指责俄罗斯,顺带把中国点名批评,这次却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对局势有所回应,说话的语气很客气。
对于一个几个月前还在指责中国“不够帮忙”的人,这个转变有点意味深长。
几个月前,他不光公开质疑中国对乌克兰支持不足,还暗示中国无人机市场“帮助了俄罗斯”。那么现在,为什么突然示好?
要找答案,就得把战场和外交放在一块看。
战场上,乌军的处境越来越被动。俄军的火力密度和战术变化,让乌克兰防不胜防,防空系统虽然数据上“给力”,但一次攻击下来,城市还是会被打出大窟窿。
西方援助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下降。美国内部,特朗普已经直白表示,俄乌冲突是“最容易解决”的,如果他上台,可以很快谈判结束,这个“结束”听上去更像是让乌方做出领土妥协。
这就是泽连斯基的焦虑所在。
他很清楚,西方对乌的援助不是无底线的,更像是有条件、有期限的投资,一旦收益预期不高,就会降温。战场压力、援助缩水、经济崩溃,三座大山都压在了他头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分量就显得不一样了。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且和俄乌两边都保持沟通渠道,是少有的“不选边站”的大国。泽连斯基看中的,是中国可能为战后重建带来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重建需要修路、盖房、恢复农业生产,这些事谁能做大规模、快速度?中国绝对在名单最前列。
但外交不是单行线,喊话不等于应声。
中国的回应依旧平稳。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说,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对话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出路。同时重申三点原则: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
态度冷静,没有点名俄罗斯,没有直接对泽连斯基的暗示表态,也没有被情绪带跑。
这种回应,有些人说是模棱两可,其实是高度克制。俄乌冲突是地区战争和大国博弈的叠加,中国既不会当事方的棋子,也不会被任何一方甩锅。乌克兰希望中国替自己向俄罗斯施压,西方希望中国“拱”俄罗斯让步,俄罗斯则希望中国理解其安全关切。但每一方的算盘中国都看得明白,不会替任何人去冒那个险。
事实是,中国并不是没有作为。
从冲突爆发之初,中国就提出“四个应该”:尊重主权、遵守联合国宪章、重视安全关切、坚持和平解决,还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细化了和平路径。中方特使多次穿梭于莫斯科、基辅和欧洲国家之间促谈。
在人道主义援助上,食品、药品、帐篷等一批批发往乌克兰,农业和基础设施合作也有推进。
问题是,泽连斯基这边的态度经常摇摆。
需要的时候亲近,不顺的时候就批评,甚至跟着西方的制裁节奏限制中国企业。这种“用即亲、不用即怼”的方式,不容易换来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再看西方的态度,乐观不起来。
特朗普已经释放信号,把欧洲推到前线,美国只做“后援”。波兰总理则直接说,冲突结束后不会派兵参战,只管后勤。加拿大、挪威虽是北约成员国,但援助行动也愈发谨慎。欧洲内部对俄乌冲突的耐心,在消耗中逐渐减少。
泽连斯基很清楚,一旦西方的支票开始跳票,他唯一能寻求的外部支撑就必须多元化。这时候拉近与中国的外交距离,既是现实需要,也是战略试探。
不过,中国的立场没变,也不会为了讨好任何一方而改变路线。
不选边,不拱火,不当棋子。这种原则性的坚持,是在乱局中为自己和局势争取最大的回旋空间。
战场还在持续,外交场也没停。
看似一句轻飘飘的“希望中国回应”,背后是乌克兰最深的压力感和求生欲。
而一句“不外溢、不升级、不拱火”,是中国在这盘棋里做出的最稳的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