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本该享清福,为啥60后、70后的老人,选择重返职场?
每年超过2000万人退休,却有越来越多老人选择重返职场。 他们不是在追求事业第二春,是在应对生活的现实压力。
2025年,中国60岁以上就业人口正式突破1亿,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12%。 与此同时,全国返聘退休人员规模已达到6800万,且仍在快速增长。
这个庞大群体选择“退而不休”的背后,既是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写照,也是无数中国家庭面临的经济抉择。养老金不足是许多退休人员重返职场的首要原因。 调研数据显示,68%的老年人再就业是出于经济压力驱动。
现实情况是,一线城市企业女工人退休金普遍仅在2000-4000元之间,农村老人年养老金甚至不足20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难以覆盖医疗、子女教育等开支。 80后、90后一代背负房贷、育儿等压力,养老反哺能力有限,“养儿防老”传统模式逐渐瓦解。
一位超市理货员张阿姨坦言:“退休金仅2000元,儿子婚房首付压力大,返聘后月入3500元,既能补贴家用,又能和同事聊天,比在家发呆强”。
企业为何热衷于招聘退休人员? 答案直白又现实,这是一笔精明的“降本增效”账。
雇佣退休人员,企业无需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大头(约占工资总额的30%以上),仅需承担相对低廉的工伤保险。
算下来,企业每月可比雇佣同等能力的年轻人节省近2000-4480元用工成本。某连锁药店雇佣退休药剂师,月薪3000元即可,比招聘应届生节省近2000元/月。
会计岗位上,30年老会计理账效率是新手的3倍;某制造企业退休工程师解决技术难题的平均耗时仅为应届生的1/5。
46.7%的老年人重返就业市场是为寻求个人和社会价值,19%的求职者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
退休带来的社会角色剥离容易引发抑郁风险,工作有助于重建身份认同。 职场人际关系构成主要社交圈,特别是城市空巢老人(中国城市空巢率超50%)通过工作保持社会连接。
66岁的张阿姨退休后选择在社区担任志愿者,她说:“工作能让我感觉到被需要,生活更有意义”。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老年人在发挥余热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具有专业技能的老人在退休后更加“炙手可热”,在教育、医疗、会计等行业中,这些退休老人不仅能成功实现再就业,并且可以获得相对体面的薪资待遇。
上海某三甲医院返聘专家月薪起步2万元;浙江制造业工厂里,经验丰富的退休高级技工月薪轻松过万(8000-15000元)。
服务业也成为吸纳银发就业的重要领域。 北京环球影城招聘零售服务人员和预备厨师/助理岗位,要求为正式退休人员,薪资待遇为30元/小时。
麦当劳北京及上海的多家门店时薪为15元-25元招聘退休人员。 社区超市、中小微企业、物业公司等到处都能看到银发族重返职场的身影。
多数再就业老人与用人单位仅存在劳务关系,工伤、社保等权益易陷入灰色地带。 根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银龄族”再就业时,与用工单位不再形成劳动关系。
用工单位仅需支付劳务报酬,并不涉及社会保险等。这使得“银发族”在工作中一旦出现劳动纠纷,其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41.3%的受访者曾因年龄被拒,制约老年人才合理流动。 76%的企业在招聘基层岗位时明确设置60岁年龄上限。
杭州市人力社保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老人再就业签订的是劳务合同,他们的欠薪问题只能由法院受理,过高的维权成本让很多老人被迫吃哑巴亏。
2025年7月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超龄劳动者权益保障有法可依。
这一规定将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了返聘人员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强制企业必须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工伤赔偿难题。
多地试点“银发人才库”,上海已入库12万退休专业人士。 企业雇佣退休人员可减免部分税费。税务优惠政策规定,退休返聘收入月入8000元以下部分可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
2024年,人社部发布《关于强化支持举措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超过退休年龄劳动者再就业,要求用人单位依法保障超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和保险福利等权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