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还是刁难?顾客让员工唱40秒道歉引热议,蜜雪冰城门店回应希望理性

产品展示 2025-10-08 20:23:08 93

沈阳一名顾客因店员送错吸管,要求其当场唱《蜜雪冰城甜蜜蜜》不少于40秒道歉,还把全过程录成视频发到网上

那天下午店里很忙,空气里都是冰饮的冷甜味儿

小周二十出头,戴着红帽子忙前忙后,一会儿装杯一会儿打包,手脚利索

顾客接过两杯珍珠奶茶,翻了翻袋子,皱眉说吸管不对

小周当即认错,准备换粗吸管,再补两张券,说话轻声又真诚

我站在屏幕前看了几遍流传的视频,忍不住想,换根吸管这事其实两句话就能解决

顾客没同意,他盯着墙上循环的MV,指着那首《蜜雪冰城甜蜜蜜》说,就唱这首,当众唱够四十秒,算你道歉

小周愣住了,脸一下红起来,声音发小,说自己不太会唱,店里这么多人不合适

顾客话很硬:不唱就投诉,还要给差评

那种被逼到角落的窘迫,透过镜头都能感觉到,像有人把你按到众人视线里,让你表演

几分钟的僵持后,小周妥协了

她站在角落,跟着店内旋律,低低地唱

“你爱我,我爱你……”唱到“甜蜜蜜”的时候,尾音抖得厉害,像是忍着眼泪

顾客举着手机,一边录一边催:声音大点,站直,还没到四十秒

这不是沟通,这是消耗一个人的尊严

唱完,小周把粗吸管递过去,转身擦台面,肩膀轻轻发抖,那是把委屈吞回去的样子

视频后来被剪辑上传,配文说“维权很到位”

短时间里点击猛涨,评论分成两派

有人觉得有趣,觉得比赔偿更“有教育意义”,还说下回也要这么做

也有人看见了小周的红眼眶,说这不是道歉是羞辱,是拿别人的难堪换自己的爽感

从事服务业的人留言最多,他们说每天会忙到忘记喝水,难免有错,遇到通情达理的一句“没事”就能过去,遇到较真甚至表演式的维权,真的会心凉

据多家媒体报道,事发于9月12日的沈阳门店,随后又有媒体在16日提到,相关顾客把与门店的聊天记录也发到了社交平台

聊天记录里他强调“让犯错的员工唱,不少于40秒”,还说“应当遵从企业文化”

这句“企业文化”让人细思极恐

企业文化不是捆绑员工尊严的绳索,更不是给顾客随意摆布他人的通行证

门店这边的回应很克制,他们说已安抚员工情绪,会加强培训,减少失误,希望消费者多点理解

有法律人士也提示:让人唱歌不一定违法,但违反公序良俗就可能触碰人格尊严的底线

更何况

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发布其窘迫画面,涉嫌侵犯肖像权与隐私利益

法律不禁止,不代表道理允许;

规章里找不到条款,不代表心里就能过得去

我总觉得,维权不是舞台,道歉不是节目

如果真在意一根吸管造成的不便,最合理的路径就在那里:换吸管,解释原因,必要时补个券或小料,或者通过平台与监管渠道投诉改进流程

把“顾客至上”推到极端,就会踩到人的脸

你看,去年夏天,江苏一间零食店,顾客和店员争执到最后居然要人下跪,店主说已经安抚,但网友们还是一边倒地反对这种“仪式化道歉”

当“表演式维权”成了风气,下一次被摆上台的人,可能就是你我

回到店里那四十秒

四十秒很短,可是对于被迫唱的人来说,每一秒都很长

她要在陌生人的凝视里把脸皮绷住,要对抗喉头那口气,还要在结束后装作没事继续工作

一句“我不缺优惠券”,掩不住一种更强的欲望——我想制定规则,我要决定你怎么道歉,我还要把你的难堪变成内容

可人不是内容

顾客不是上帝,任何人也不是别人的道具

有人问,那顾客就一点错没有吗?

我不想把问题极端化

每个人都有权表达不满,但表达不满不该以羞辱他人为代价

这不只是修养问题,更是社会共识:

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可以讲理的环境里,而不是靠比谁更能“整活”来解决分歧

我也想替无数一线服务者说一句心里话

服务的底色是相互成全,不是单向度的忍让

你给我一个笑脸,我给你一杯温度刚好的奶茶;

我犯了错,我道歉补救,你点点头,这笔小小的不快就散了

当退一步变成走上台唱歌,当“对不起”要靠表演来验证诚意,我们其实已经丢了比吸管更重要的东西

现在,话题热度慢慢下去,视频的播放量也不再往上跳,小周还在继续上班,门店照常营业

希望下一次有人再想拿“企业文化”当理由时,能先想想,文化的根是人,尊重是文化的第一条

希望遇到失误的顾客

把“让人难堪”的选项从菜单里删掉

也希望每一个忙碌的店员

在犯错时得到的不是围观的镜头,而是一句“没事,下次注意”

最后,也想留一句给我们每个人:

维权要有度,尊严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