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排世锦赛备战中,三位自由人领衔,攻手因伤单独训练

新闻动态 2025-08-19 08:02:28 193

东京北区味之素国家训练中心的球馆内,传来了沉闷的击球声与快速的脚步声。

日本女排正在进行一场封闭与开放结合的高强度训练,14名球员在6对6的分组对抗中不断调整位置,教练费尔哈特盯着场上细节,不时用短促的英语指令打断,让队员重练某个环节。

为了让队员能习惯更快、更重的来球节奏,场边换上的不是国内普通陪练,而是一群来自男子大学排球队的球员,他们的扣杀点甚至比国际赛场上的部分男二传吊球还要高,接一传的自由人们汗珠顺着面罩滑落,衣服紧紧贴在背上。

这次公开训练的主题很明确——针对小组赛可能遇到的塞尔维亚队进行拦防组合练习。

塞尔维亚一直以高点重炮著称,她们的主攻博斯科维奇在世锦赛、奥运会多次打崩对手的一传体系,日本女排为了在网口和后排防守之间找到平衡,本周所有核心战术演练几乎都围绕这个方向铺开。

与以往“12人+陪练”的集训不同,这次是14人整齐列队,恰好与世锦赛的报名上限人数一致。

虽然日本排协会对外强调这只是合练名单,但费尔哈特直接承认,这支阵容极可能就是出征泰国的最终配置。

引人注意的是,日本女排带上了三名自由人——小岛满菜美(效力美国盐湖城队)、福留慧美(姬路俱乐部)以及岩泽实育(埼玉上尾俱乐部)。

在训练中,三名自由人并非各司其职,而是打破分工界限进行多功能化尝试。

岩泽除了接一传之外,还被分配到特定轮次的发球与后防替换任务。

这种安排在日本队过去的大赛阵容中极少出现。

费尔哈特解释称,世锦赛期间,除非出现严重伤病,14人名单不能更换,唯一可以灵活调整的是自由人与主攻之间的功能分配。

因此,让三名自由人都具备发球和特殊轮转的能力,可以在面对不同对手、不同节奏时切换阵容,保持场上体系的完整性。

这种安排不仅是为了大幅提升接发球的稳定度,也是在应对“强轮卡轮”的策略。

过去,日本队在面对欧美球队时,强力发球一旦冲击到弱轮,就很容易在这一轮被连拿数分,出球点被锁死。

这次通过三自由人联动,尝试切断对手的强发轮形成的连续得分效应。

队内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和田由纪子,这名来自NEC川崎的强力主攻,并没有参加全程合练,而是在场边单独完成康复与调整训练。

她的跑动幅度不大,但进行了一些力量与手感恢复的专项训练。

费尔哈特透露,和田有伤在身,球队希望她按计划痊愈,以便在世锦赛阶段健康出场。

和田本人也说,现在的训练模式与其他队友不同,但状态正一步步回归到比赛所需水平。

在过去两个赛季,和田的暴力平拉开和后排进攻为球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突破口,她的健康情况直接关联到日本队在高压比赛中的得分手段。

小组赛的对手已经明确,日本队分在H组,将在8月23日对阵喀麦隆、8月25日对阵乌克兰、8月27日对阵塞尔维亚。

其中,塞尔维亚是目前世界排名前三的队伍,世界大赛经验丰富,整体身高和网口优势明显。

去年东京奥运周期,日本女排面对塞尔维亚多次吃亏在拦防衔接与高点强攻的防守上,这次的密集模拟训练便是有针对性的应对。

按照赛制,小组前两名将晋级淘汰赛。

H组第一将对阵A组第二,H组第二面对A组第一,而A组里有东道主泰国、以及欧洲劲旅荷兰、瑞典等对手。

从球风特点看,泰国速度快、节奏多变,荷兰和瑞典的高点进攻与塞尔维亚类似,差别在于进攻的组织节奏不同。

这意味着日本队在第二阶段的对手,很可能仍然具备高压拦冠军水准,所以在第一阶段提前匹配这种水平的进攻,是教练组现在的核心目标。

为了达到这种模拟效果,男子大学生球员参与对抗的安排并不是临时起意。

日本队在过去也曾用男排国青或高校队员来充当“力量化陪练”,尤其是在赛前一到两周,调高来球速度、扣球下坠力度以及发球冲击性,迫使自由人和后排球员在更短的反应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传球。

在当天的训练中,男子陪练频频用跳发冲击一传,小岛满菜美在几个回合甚至直接用单手托起一传,以保证球不飘出队友的攻击范围,这种高压下的技术动作是比赛环境中很难重现的。

另一边,主攻与接应环节的调配也用到了自由人的“多面打”策略。

例如在某一特定轮转,岩泽替下了后排的主攻,直接加入到一传体系,释放出另一位主攻提前到前排,通过快节奏的进攻去制造反差。

这种安排在国际排联的比赛中并非主流,日本队此举被看作是将整体速度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一种方法。

费尔哈特在训练中并不频繁喊停,他更多让队员自己完成战术连贯性,只有在拦防衔接出现明显断层,或是一传失误导致配合全盘崩溃时,才走到场边给出直接的技术修正。

比如面对男子陪练的后排强攻,几次出现前排双人拦网时机不一致的情况,费尔哈特会立即示范手型和脚步的同步性,要求二传的防反站位更贴近主攻脚下,以便反弹球不被对手二次进攻直接打死。

另一方面,日本队此次的心理调适方式也与以往不同。

过去公开训练中,队员之间交流多以鼓励为主,而本次除了鼓劲,还出现了更多的技术对话和即时反馈。

甚至在某次暂停时,小岛主动与二传讨论如何在自己接到一传后,直接利用反弹球接力到前排攻手,让转换时间缩短不少。

这种全员参与的决策过程,让场上沟通频率明显提升。

高频对抗也带来了一些身体上的考验。

由于男子陪练扣杀力量大,日本队的自由人们在几个小时的训练中,不时用手甩甩被震得发麻的手腕,或快速用毛巾擦汗后回到一传位置继续投入。

教练组在间隙中安排了短暂的拉伸与冰敷,防止肌肉在疲劳状态下出现拉伤。

当训练结束后,队员们围在场地中央,听费尔哈特讲解当天数据记录中需要调整的环节。

没有长篇的激励语,而是直接报出一传到位率、拦网成功率、防守起球数等具体数字。

这种以技术统计为导向的复盘,让队员可以立即在心里对号入座,找出自己一轮轮对抗中的薄弱点。

味之素国家训练中心外,媒体们聚在混采区等待采访,几位核心球员在离开场地前仍在小声讨论某个轮次的发球落点变化。

整支队伍的运作轨迹,清晰刻画出一个阶段性战备状态——全员健康管理、战术针对性演练、特殊功能球员培养、接发球体系的稳定塑造、以及通过模拟强敌构建高压比赛环境。

日本女排在世锦赛前的这段备战期里,每一个细节都被拆分到可以量化和追踪的程度,球馆里的每一次击球声,都夹带着实战化的重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