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增收不增利的财报,让主力逃了2.4亿,散户却接盘2.3亿
有些人观察世界,靠的是眼睛,有些人靠的是脑子,但很多人在股市里观察世界,靠的是感觉。
尤其是“抄底”这种事儿,感觉来了,挡都挡不住。
屏幕上那根绿得发光的K线,在一些人眼里是深渊,在另一些人眼里,就是打折促销的跳楼价标签。他们觉得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割肉我加仓,仿佛自己是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混合体,掐指一算,就能算出人生的财务自由密码。
但现实往往比较魔幻,你以为你在抄底,其实是在给别人的胜利大逃亡,做最后的背景板。
今天我们就借着一个公司的K线图,来聊聊市场里一场每天都在上演的经典剧目,名字叫:《我以为的价值洼地,原来是大佬的提款机》。
主角,鸣志电器。配角,跑得比兔子还快的主力资金,和永远热泪盈眶的散户大军。
先看一组干巴巴的数据。就在前两天,鸣志电器股价Duang的一下,跌了6%。成交额看着挺热闹,14.82个亿。但你把这锅热汤里的调料包拆开看,味道就完全不对了。
主力资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帮“聪明钱”,一天之内净流出2.41个亿。
散户资金,也就是我们亲爱的“对手盘”,一天之内净流入2.35个亿。
你看,数字是不是严丝合缝?这边主力一脚油门把2.41亿的货全扔了出来,那边散户就用2.35亿的真金白银,把这些“打折筹码”全接了过去。中间那点零头,是象征性划水的游资,可以忽略不计。
这场景,熟悉吗?
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饭局。大佬们吃饱喝足,互相使了个眼色,说这单我买了,然后趁着大家酒酣耳热,从后门悄悄溜走,账单最后留给了还在KTV里高歌《爱拼才会赢》的后进场选手。
大佬们跑路,散户们冲锋。
大佬们套现,散户们站岗。
大佬们过年,散户们过关。
这说明什么?
说明信息和认知,在资本市场里,就是最昂贵的奢侈品。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佬们为啥突然就信仰崩塌,跑得这么干脆?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技术性回调”?难道他们看不懂“长期价值”?
朋友,别闹了。对于资本而言,尤其是追求效率的机构资本,它们的行动逻辑非常朴素,就是“快种快收”。风向不对,立刻拔腿就跑,绝不和你谈什么感情。所谓的长期价值,那是写在PPT里给别人看的,自己账户里的真金白银,才是唯一的信仰。
而这次的风向标,就藏在那份看似平平无奇的财报里。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鸣志电器上半年的财报,主营收入13.15亿,同比涨了3.92%。
你看,单看这一条,是不是还挺像样?公司在扩张,业务在增长,一片欣欣向荣。很多冲进去的朋友,可能就是看到了这个“增长”,觉得基本面没问题,股价下跌纯属市场情绪失控,是错杀。
但资本市场最怕的,就是这种“但是”。
但是,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2.66%。扣非净利润,更是下降了37.28%。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一个公司,营收在涨,利润却在狂跌。这就像一个健身房的肌肉猛男,天天跟你炫耀他卧推重量又涨了,但你一看他体检单,三高爆表,内分泌失调,整个人都快被日益增长的训练成本给掏空了。他看起来是变“大”了,但一点都不“强”。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剧本,在机构眼里,就是最危险的信号之一。它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公司为了维持表面的增长,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要么是毛利率不行了,产品卖不上价;要么是费用没控制住,钱都烧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具体到鸣志电器,毛利率35%,看着还行。但挡不住净利润的下滑速度。这说明,公司要么是陷入了价格战,要么是管理成本、销售成本在疯狂侵蚀利润。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什么好故事。
所以,那帮“聪明钱”的逻辑链就非常清晰了:
1. 看到财报,发现公司“虚胖”,盈利能力恶化。
2. 判断短期内这个趋势很难扭转,持有风险大于潜在收益。
3. 果断执行“快种快收”原则,在市场大部分人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不计成本地卖出。
4. 利用股价下跌,吸引那些只看K线图、不看体检报告的“抄底侠”进场接盘。
5. 胜利大逃亡,把风险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打包甩给了新进场的股东。
你看,整个过程,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就像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而我们很多普通投资者,玩的是另一套逻辑。
看到股价大跌,第一反应是“便宜了”。打开软件一看,市盈率好像也不高,营收还在增长,机构评级里还有“买入”和“增持”。脑子里瞬间响起一万个声音:“是机会!别人恐惧我贪婪!”
于是,他们冲了进去,完美地承接了主力抛出的所有筹码,还觉得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这就引出了一个终极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牌桌上,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赢?
机构有成百上千的研究员,能把一家公司上下游产业链的祖宗十八代都扒出来。他们能直接跟公司高管打电话,能去实地调研,能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对冲风险。他们手里的牌,是高清的,是完整的。
而普通人有什么?几篇公开的研报,几个技术指标,还有一个“感觉”。我们手里的牌,不仅是马赛克画质,甚至可能拿反了。
用马赛克的牌,去和别人高清的牌打,这不叫投资,这叫一种基于信仰的行为艺术。
所以,别再轻易相信什么“抄底”的神话了。大部分时候,当一个东西看起来便宜得过分时,大概率不是你捡到宝了,而是你还没发现它真正的价值毁灭点在哪里。你以为你是在价值投资,实际上你可能只是在为别人的认知变现,提供了流动性而已。
你看到的那个价格,是大众情绪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在划水,偶尔来一次ICU级别的抢救,而你总是在抢救的时候冲进手术室,试图给心电图做人工呼吸。
记住,市场永远是聪明的,或者说,是足够多聪明钱的集合体。当价格出现剧烈波动,背后一定有你看不到的逻辑在驱动。你要做的,不是去赌那个逻辑是错的,而是先去搞明白,那个逻辑到底是什么。
在搞明白之前,最好的策略,就是管住手。
毕竟,在资本的绞肉机里,活下来,比赚得多,重要一万倍。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