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创办“哈军工”,毛主席点将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落成,因其校址位于哈尔滨,故被简称为“哈军工”。这所大学汇聚了全国之力,不仅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更是全球独一无二,融合海、陆、空三大军种以及众多兵种和数十个技术类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军事学府。从1953年建校到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军工"实际存续了13载春秋。在新中国早期的经济建设时期,陈赓大将,一位杰出的红色军事教育家,"哈军工"的首任院长兼政委,自1952年起便肩负中央军委的重托,调动各方资源,筹措建设这所军校。虽已离开战场,但陈赓大将晚年职务虽经多次变动,唯独对"哈军工"院长的职责始终未曾松手,为我国国防科技高等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负责建立“哈军工”
1952年3月18日,我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与副总参谋长粟裕联名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至6月下旬,党中央与中央军委作出决定,调派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自五次战役后,彭德怀司令员已回国主持中央军委工作)负责筹备我国首所集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军事工程学院。7月,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任命陈赓为“哈军工”的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在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临阵更换主将本乃兵家之大忌,然而此刻党中央、中央军委毅然决定从指挥数十万大军的将领中抽调陈赓回国,此举足以彰显其对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的决心之坚定。
琢磨他山之石,力求心虚以纳。陈赓同志归国之后,于1952年9月1日前往苏联进行了实地考察,紧接着,便在北京召开了建立军工学院的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在中南海亲自向他交代任务:为了加速国防现代化进程,务必重视军工事业,并培养出一批精通现代化军事技术的高级人才。在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关照以及各位元帅以及各总部和各军兵种首长的大力支持下,哈军工的筹建工作迅速推进,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创建与发展的机会。
1952年,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向中央军委提交了校舍建设的初步规划方案。
“我已不常动笔,此事可交由萧向荣(军委办公厅主任)草拟,我再稍作修改。南京军事学院的报纸名为《军学》,你们的学报便以《工学》为名。”言罢,毛泽东在宣纸上挥毫泼墨,题写了“工学”二字,笔力遒劲。至此,人民解放军南北两端分别拥有“军学”与“工学”,前者专注于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后者则致力于军事科学技术与工程设施的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如同猛虎添翼,更显威猛。陈赓深感责任重大,如同指挥战场一般,严谨认真地着手学院的筹建工作。
1953年9月1日,标志着“哈军工”正式成立的日子,学院随即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至1955年,学院已初具规模,下设五个系(包括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及工兵工程系,共计23个专业)以及一个预科班。如今,以国防大学为引领的“军学”已搬迁至北京,而以国防科技大学为龙头的“工学”则迁往长沙,两者均在国防现代化的征程上不断拓展与进步。
二、哈军工艰苦办学
万事伊始,难处重重。自1952年下半年起,陈赓便踏上了一条艰难的办学之路。彼时,他可谓是举步维艰,面临的挑战包括:一、缺乏校址和校舍;二、缺乏师资队伍;三、缺乏教材和设备;四、缺乏管理经验。加之国家百业待举,经济基础薄弱。根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以及中央军委的严格要求,他必须在一年之内建成一所高水平的军事技术院校,并顺利推进招聘教师和招生工作。这一切,宛如天方夜谭,令人难以置信。
若学院建设不达标,宁愿葬身于学院附近的极乐寺,或在荒山嘴(哈尔滨火葬场所在地)长眠。1953年4月25日,陈赓院长挥锹破土,正式拉开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1953年9月1日,新中国首所多军种综合性军事工程学院如期开学。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成功创办一所完整且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这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是一项奇迹!”
哈军工校舍施工现场。
陈赓,那位成就了这一“奇迹”的人,为了“哈军工”的尽快诞生,倾注了无数心血。他凭借一己之力创立了这所大学,面对器材、设备和房屋的种种难题,都能一一克服。但他深知,教师队伍绝不能草率组建,必须选拔最优秀的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陈赓便采取请专家推荐同行的方式,亲自带着名单找到周恩来总理,逐一落实人才调动。他总是不辞辛劳,甚至在清晨或深夜时分,亲自到总理家中“堵”时间,以确保人才的及时到位。一次,陈赓在国务院西花厅外等候周恩来接见民主人士时,总理正好上洗手间,他趁机跟随进入,请求总理审批教授调动事宜。这一幕,正是陈赓的紧迫与周总理的支持共同促成的。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个月内,便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批知名专家和教授到哈尔滨工作。
“沈毅虽犯过错,但其知识无过,应给予机会立功赎罪。调任哈军工可发挥其专长,翻译资料,对国家有益,亦有助于其改造。”为此,他还特地请毛泽东签署了“释放手令”。
一所学校若无教学科研大楼,便难以立足。为此,陈赓将军心急如焚,急切地推动“建楼”工作,频繁亲临工地现场。每当遇到重大问题,他便会立即与基建办公室的同事们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即便身负战争年代留下的腿伤,他仍多次一瘸一拐地攀上脚手架,与工人们亲切交谈,细致检查工程质量。仅用7个月时间,首批覆盖10万平方米、共36幢的教学科研和生活住宿楼便告落成。初创的“哈军工”秉持“边建设、边教学、边学习”的方针,众多教师超负荷工作。炮兵工程系导弹教研室内仅有8名教学科研人员,却肩负着全院5个系关于枪炮外弹道学、火箭外弹道学、航空外弹道学、弹丸空气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与试验重任。在此过程中,负责风洞研制试验的马明德教授,在科研试验设备极其匮乏的条件下,带领全室人员因地制宜,不到一年便成功建成了我国首座具有实用性的低速风洞。
在哈军工初创阶段,每当聘请的教授与副教授莅临学院,陈赓将军必定亲自出面接待。以下是陈赓(图中左二)与副院长张衍(图中右一)与入院教授热情握手的场景。
“在学院的建设过程中,你们如同支撑大厦的支柱,军队干部同样是支柱,许多工作没有他们无法完成,没有你们更是难以想象。然而,军队干部在文化水平上或许有所欠缺,在科学技术领域更是门外汉。以我为例,半生驰骋沙场。在讲述战斗精神时,同志们或许会向我学习,但在自然科学、微积分、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我则需要向你们请教,尊你们为师。”他还说,“未来这所学校将全部交由你们负责,你们要敢于担当,无需顾虑,如有成绩,定会予以表彰;若有失误,我陈赓愿承担责任,接受毛主席的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陈赓总是竭尽所能,为专家和教授们提供优渥的待遇。在哈军工,他从不举办宴请,即便是彭德怀元帅莅临视察,也仅仅是与众人一同在简朴的小食堂用餐。然而,每当有来自南方的教授前往“哈军工”报到,途经北京时,陈赓便会特意在筹建处设宴款待,期间他不仅与他们闲话家常,还会关心他们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在“哈军工”,他自己选择住在简陋的小平房中,却将学院最宽敞的楼房辟为老教授的宿舍,并专门为他们建造了食堂,聘请厨师精心烹饪。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陈赓更是亲自操持,安排家属的工作、子女的教育等种种琐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宣告成立,并隆重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
“你们历经长征,是革命的功臣。但他们十年苦读,同样不易!国防建设急需科技知识,你们能提供吗?我们既要肯定长征的艰辛,也要认可寒窗苦读的价值。作为老党员,你们来此是为了传承光荣传统、树立良好作风,而非仅仅享受照顾!”
陈赓同志通过坦诚深入的沟通,乃至促膝长谈,使得学院党委全体成员达成共识,一致向中央军委提议任命张述祖教授担任教育部部长,高步昆教授担任科研部部长,曹鹤荪教授担任教务处处长,薛鸿达教授担任图书馆馆长,同时各系的教学副主任与教研室主任亦由知识分子出任。中央军委下达任命令后,教师群体中激起强烈共鸣,大家均感知识分子在“哈军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而激发了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
三、“拼命三郎”病中坚持工作
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亲自审订并修改后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正式发布。《训词》明确了“哈军工”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和日常的工作与学习态度,确立了“教学为本,教师为基”的治校核心理念,秉持“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一中二主三严”的教育理念,即以教学为核心,学员与教师为主导,以及严谨、严密、严格的教学要求。陈赓将军将《训词》作为“哈军工”的办学指南,积极推动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办学实践,致力于将学院打造成为培养我国既红又专军事工程师的摇篮。
毛泽东为哈军工颁训词。
“如此繁忙之中,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竟然亲自审阅学院的教学规划,实属出乎意料。在我们苏联,这样的情形简直是难以想象。”
“院长,请相信我,我不会放弃学习,即使面对死亡,也要坚守在学习的战场上。”尽管苏联专家对此表示疑虑,谭国玉还是夜以继日地补习,最终所有科目成绩均达到四分以上,个别科目更是满分。
“我一定会遵守医生的嘱咐!”然而,一旦投入工作,医生的建议便被他抛诸脑后。
陈赓亲自观摩了哈军工学员在实习工厂的操作演练。
有一次,一项国防科研项目需在距京城二十余公里的郊外进行试验。当时,陈赓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59年后改任国防部副部长),此项目恰与他的分管领域相契合,因此他坚决表示必须亲自前往。那天清晨,陈赓的夫人傅涯接连接到军委办公厅和保健部门的来电,均劝其阻止陈赓前往实验地点。然而,陈赓意志坚定,毅然前往。他回到家后,一进门便高声喊道:“傅涯,你去告诉他们,我会安然无恙地回来!”实际上,那天陈赓面容憔悴,面色苍白。他深知自己病情严重,胸口时常剧痛。每当胸口痛楚袭来,他便在工作的同时,不停地用手抚摸着胸口。久而久之,他的衬衣上已磨破了一片。
1960年的冬季,陈赓将军的心肌梗塞再次发作。在生死边缘反复挣扎的他,觉得那一年的北京冬天分外严寒。病情的加剧让他的胸痛愈发剧烈。尽管陈赓将军身兼总参谋部、国防部和国防科委等多重职务,他却始终兼任“哈军工”院长的职责,以拓荒牛的坚韧精神,谱写着国防科技高等教育的创业篇章。他深知自己剩余的时日不多,对亲手创立的“哈军工”充满眷恋。于是,他挥毫给院党委常委写下了一封信,就学院调整后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哈军工”的师生们无论如何也未曾料到,这竟成了陈赓将军留给他们的最后一封信。三个月后的1961年3月16日,他们接到了陈赓院长离世的消息,无不悲痛欲绝!
自1953年建校至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学院经历体制变革,全体军人悉数退出部队序列,“哈军工”的实际存续期为13年。在这13年的办学过程中,“哈军工”共招收学员13届,培养出10867名毕业生,他们成为了一大批既精通军事科技又擅长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据统计,众多校友中涌现出超过百位的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两百多位将军以及29位两院院士。学校的成才率之高,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堪称奇迹。“哈军工”亦为军队及地方培养了众多高水平的大学——今日遍布全国各地的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高等学府,无不与“哈军工”有着深厚的渊源。
“哈军工”的征程不断拓展,老院长陈赓的崇高风范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