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黄金挖不动了?中国产量反超一倍多,这事没那么简单
美国黄金挖不动了?中国产量反超一倍多,这事没那么简单
这黄澄澄的玩意儿,几千年来就没让人省心过,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看见它眼睛都发直。现在它不光是压箱底的宝贝,更是高科技的心脏,你手里的手机,天上的卫星,离了它都得抓瞎。
聊起挖金子,就不能不提美国人那段堪称疯狂的往事。这事儿得从1848年算起,那会儿美国刚跟墨西哥打完仗,稀里糊涂地弄到手一大片地,加利福尼亚就是其中之一。
谁能想到,就在一个叫萨特磨坊的地方,一个叫詹姆斯·马歇尔的木匠,在河里看见了闪闪发光的东西。这一看不要紧,整个美国都跟着抖了三抖。
消息跟长了腿似的,从西海岸一路狂奔到东海岸,无数人扔下老婆孩子热炕头,变卖家当,疯了一样地涌向那片“流着奶与蜜”的土地。欧洲的、亚洲的,甚至咱们福建广东沿海的老乡们,也漂洋过海去追梦。
那时候的圣弗朗西斯科,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咱们华人去了,看遍地是黄金,干脆就给它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金山”。后来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金矿,为了区分,这里就成了“旧金山”,这名字就这么叫开了。
那几年,加州的土地都快被翻了个底朝天。到1855年,挖出来的黄金价值超过二十亿美元,这笔钱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美国经济的一半家当。靠着这笔横财,美国人修铁路、建城市,国力蹭蹭往上涨,一屁股坐上了全球第一产金国的宝座,风光无限。
可好景不长,南非那边发现了更大的金矿,美国人的风头慢慢就被抢走了。更要命的是二战后,美国人自己给自己上了道枷锁。
搞了个布雷顿森林体系,把美元跟黄金死死地绑在一块,一盎司黄金法定三十五美元,不许涨。这么一来,挖金子的矿主们就傻眼了,辛辛苦苦挖出来,卖不上价,谁还干?产量自然就一落千丈。
直到七十年代初,尼克松总统大手一挥,美元跟黄金脱钩,金价才像脱了缰的野马,开始满世界撒欢。金价一涨,资本家们的眼睛又亮了,投资哗哗地流向矿山,美国的黄金产量又坐着火箭往上蹿,到九十年代初,一年能挖三百多吨,仅次于南非。
你看,美国人挖金子,就像坐过山车,大起大落,特别刺激。现在他们为什么不玩命挖了?说白了,不是挖不动,是没必要。
人家家底厚实,官方黄金储备八千多吨,稳坐世界第一。更厉害的是,全球的黄金交易中心就在纽约和伦敦,他们通过金融手段,也就是所谓的“纸黄金”,就能牢牢控制全球金价。COMEX期货交易所里每天交易的黄金量,比全世界一年挖出来的实物黄金还要多得多。手里捏着定价权,犯得着自己吭哧吭哧去土里刨食吗?
所以你看,现在美国的年产量掉到一百六十吨左右,排在全球第四,内华达州贡献了六成以上,那里的卡林型金矿是世界级的宝藏。可就算这样,他们也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环保法规一收紧,开采成本一高,矿业公司就更不愿意投钱了。
咱们中国这边,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
咱们起步晚,但步子迈得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咱们的黄金产量都不算突出。可进入21世纪,一切都变了。2007年,中国的黄金产量第一次超过了南非,登顶世界第一。
从那以后,这个“第一”的宝座,咱们一坐就是十八年,谁也抢不走。
中国的金矿,跟美国那种大片裸露的露天矿不太一样,咱们主要是岩金,得往地底下深挖,开采难度大,成本也高。山东的胶东半岛,就是咱们的“金窝子”,全国四分之一的黄金储量都在那儿。像那个著名的焦家金矿,就是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是咱们地质队员一点点啃下来的硬骨头。
现在,咱们一年的产量稳定在三百七十多吨,是美国的一倍还多。山东一个省的产量,就快赶上美国全国了。
问题来了,咱们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地挖?
原因很简单,咱们不够用。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黄金消费国,一年消费量超过一千吨,连续好几年都是这样。老百姓喜欢买金饰、金条,觉得这东西保值,心里踏实。工业上,各种高精尖设备也嗷嗷待哺,都需要黄金。
自己挖的这点,连消费的零头都不够,剩下的怎么办?只能靠进口和回收。所以,咱们必须得保证自己的产量,这是经济安全的压舱石,不能完全指望别人。
而且,咱们的战略眼光也不一样。美国人是“金融玩家”,玩的是规则和体系。咱们是“实干派”,信奉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些年,咱们的官方黄金储备也在稳步增加,虽然跟美国还有差距,但增长的势头很明显。
展望未来,这个格局恐怕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人会继续倚仗他们的金融霸权和巨额储备,维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产量可能还会慢慢往下走。
咱们呢,会继续在技术上想办法,比如用生物浸出这种更环保的技术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同时,地质勘探的脚步也不会停,用上各种高科技手段,去寻找新的矿藏。
说到底,中美对待黄金的不同态度,其实就是两国发展思路的一个缩影。一个是已经站在山巅的守成者,更擅长用规则和资本来调动全球资源;另一个是仍在奋力攀登的追赶者,必须牢牢把基础资源抓在自己手里。这背后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国家利益不同罢了。黄金无声,却把这一切都照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