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安装电梯后,6楼的业主开始后悔了,花2倍的钱却换了2个“新麻烦”
小区改造安装电梯本是一件好事,可这事儿真落到头上了,心情却变得复杂起来。上周我去老王家坐坐,他家住在老小区六楼,去年刚加装了电梯。本以为会看到他喜笑颜开,没想到一进门就听他叹气。
"你说这电梯,装是装上了,可这麻烦事也跟着来了。"老王指着墙上贴的电梯费用清单,脸上写满了无奈。
随着我国城市老龄化进程加速,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已成为解决"老楼困老"问题的重要措施。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完成超过15万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这一数字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23%,反映出老旧小区改造的加速推进。
可喜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现实问题。
老王家所在的小区始建于1998年,属于典型的六层老旧住宅楼,没有电梯。去年在街道办的协调下,终于集齐了业主同意书,筹集资金安装了电梯。当时六楼的老王家出资最多,达到了总费用的38%,折合人民币约6.8万元。这比一楼业主多付了近2倍的钱。
"当时就想着,花这钱值啊!上下楼不用爬那么多台阶了,老伴儿腿脚不好,这下可算是解放了。"老王回忆道,"可没想到,麻烦事也跟着来了。"
第一个麻烦是维护费用分摊不均。电梯安装后,每月的电费、维护保养费、定期检测费等后续支出,成了新的心头之痛。按照小区协议,这部分费用按照楼层高低分摊,六楼每月需要承担280元,而一楼只需要支付75元。
"你算算,一年下来就是3360元,这比我家一年的水电费还多!"老王掰着手指给我算账,"我退休金就那么点,这笔钱不少啊。"
更让老王烦心的是,电梯运行后带来的第二个麻烦——噪音和震动问题。由于是后期加装,电梯井道直接贴着他家的卧室墙壁。每天清晨五点多,楼下上夜班回来的住户一坐电梯,整个房间就开始微微震动,墙壁还传来"嗡嗡"的低频噪音。
"睡眠质量直线下降,我现在每天五点多就被吵醒,再也睡不着了。"老王指着卧室墙面新出现的几条细小裂缝,无奈地说。
据了解,像老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025年3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住户中,约27%的顶层住户反映了类似的震动和噪音问题,18%的住户发现墙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现象。
更让人担忧的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后的责任界定问题也变得复杂。上个月,老王所在小区的电梯突然故障,困住了4名居民近两小时。当物业、安装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三方协商维修费用时,各方互相推诿,最终不得不由业主再次集资解决。
"这笔临时收费又是按楼层分摊,我家又要多掏钱。"老王苦笑道。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这些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北京市住建委今年4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更加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深圳市则推出了"电梯维保基金"制度,由政府、业主和物业三方共同出资,专项用于电梯的维护保养和应急维修。
加装电梯确实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的难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家庭经济压力和生活不便。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2亿,占总人口的22.7%。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老旧小区改造机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仅靠业主自筹资金的模式,能否持续支撑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和后续维护?各楼层业主之间的利益如何更好地平衡?政府在其中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回到老王家的故事。尽管面临这些烦恼,但每当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伴能轻松下楼晒太阳,他还是感到一丝欣慰。"虽然多花了钱,多了些麻烦,但总体来说还是值得的。"老王最后这样总结道。
从老王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件看似简单的民生工程,背后其实蕴含着复杂的利益平衡和长效管理问题。如何让这项造福居民的工程真正实现其初衷,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类似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只有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老旧小区的宜居宜业。
最近我们社区也准备安装电梯,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分摊方案。你家所在的小区安装过电梯吗?遇到了哪些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也许你的经验能帮助到更多人。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