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港股热点轮番刷屏,科技周期消费各出新招,选主动权益基金有门道
先说个实在话,过去这一年,A股、港股的热度比“春晚抢红包”都让人上头,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热点冒出来,不管你是不是躺平党,朋友圈都被算力、芯片、创新药、消费、新能源、黄金轮流刷屏,仿佛只要你还守着手机,就能随时收获满满的“大新闻”。
最近连机器人这块也不消停,ETF拍拍手飙了80%以上,中证港股医药、半导体ETF都捣腾出了三位数的涨幅,换句话说,你错过了一个热点,可能两周后再买又赶上一波新牛市。
绕是如此,心里那个疑问还在转圈:市场这么嗨,“主动权益”基金到底该怎么选,能不能别又被割韭菜?
谁都知道,牛市里最难的不是赚一波钱,而是别踩雷、别跟着热度跑,结果市场一转身你还在原地打转。
选产品这事,说起来“人山人海”,做起来容易冒汗,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但真要做选择,绕不开一个问题:那么多赛道、那么多“大佬”,你到底要押宝科技、周期,还是消费,不同基金的风格到底差在哪里,会不会一阵风就全变了?
这就得掏出放大镜,琢磨每个基金背后的逻辑,看看谁是真的老司机,谁是按部就班玩套路的“装腔作势”。
说起科技成长型基金,这几年简直是高光时刻。
光模块、半导体、机器人,经常被贴标签称为“市场最美一条街”,互联网、电动车那些上一代网红板块,也都靠技术升级杀出围城,谁能抓住前瞻,就是下一个王者。
你以为AI热只是刚起步吗?实际上,一波大机构早就像游戏打副本那样,提前布局了“关键装备库”。
特别是以宏利基金为例,人家这操作真不含糊——孙硕管的宏利复兴,2023年ChatGPT上台,普通人还在给AI画饼的时候,这哥们就已经摸准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的门槛,把重仓调到芯片、服务器、光模块这些顶级核心标的,妥妥的“一步到位”。
这波前瞻性,比抢春运票都精准。
你说科技行情,涨两天就回头,不可预测?那真是想太多,在孙硕的逻辑里,“买两端”是传统艺能,一边拿科技硬件吃产业红利,一边盯着应用领域(比如游戏、软件)等着商业变现,这思路,直线撞翻行业壁垒。
数据也不骗人,今年宏利复兴A搞出了近一年收益翻倍的成绩,直接碾压无数迷迷糊糊的“行业跟风基金”。
其实这背后,看的就是谁能对产业趋势提前感知,谁能穿越短期波动,坚持看长远,这种“坚定配置+细致跟踪”,不是一般基金经理能玩的溜的。
更有意思的是,不同板块爆发也不是一阵风说来就来,光模块其实经历过起伏,剥开表皮,才发现哪些人是真的在高低点都敢下注,哪些只是风口浪尖跟热闹。
这种分类,在信息泛滥的当下,格外重要,掐指一算,一年里很多热门基金涨得凶,但说真能踩准节奏、提前押注的,寥寥无几,更多是“跟买了涨跌,自己都不知道为啥”的状态。
周期板块这边,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玩法。
人们常说,“反内卷”是条隐藏的暗线,驱动了有色、化工到电子制造整个板块的重新估值。
不是说多有创新,而是供需把控成了新的主战场,哪里压产能、哪里涨价,哪家龙头能逆风翻盘,全看谁能读懂行业周期。
别小瞧这些原材料、黑色系,像煤、钢、铜、铝,月度同比数据都在变,进口量下降了、发电侧需求上来了,供需剪刀差就这么出来了,就很容易在某个时刻炸出大行情。
大资金下场,也不只是看新闻,宏利基金的孟杰就有一套自己的周期左侧布局方法,今年一季度专门把仓位调到化工材料龙头,赌的是新基地投产带来成本加持——果然,紧跟着“反内卷”政策出台,供求关系一下就翻跟头,行业结构焕新,那些提前布局的基金自然就抱得美人归。
周期行情最忌讳“追涨杀跌”,今天谁是王,下月可能就成光杆司令,只有那些主动在低谷冷静布局的人,才能等到产业回暖时红利集中释放。
数据不会撒谎,谁能扛住冷门时的压力,站在底部啃硬骨头,谁就很可能在供需反转时火箭升空。
但说句实在话,这门道不是人人可会,需要实打实的产业链理解和对节点的把控,孟杰这样的选手,有点像连续多年的老农,种地见多识广,知道啥时候该播种、啥时候该收割,也难怪周期板块能在他的操盘下频频爆红。
再来看消费赛道。
很多人都以为消费没啥新鲜事,反正就是买买买,吃喝玩乐,大众怎么“薅”,企业就怎么赚。
其实现在的消费,早就玩出了花样,所谓分层化、悦己化崛起,让那些没点洞察的基金经理直接“抓瞎”。
传统赛道早就不香了,真正的机会藏在新供需关系里,比如出海潮玩、家电、摩托车、充电宝——中国公司出征海外,本地化经营,变身全球新网红,留给国内基金经理的,是一个全新“跨界能力”的难题。
宏利基金的周少博,在这块儿显得格外着调,不光快刀斩乱麻筛到头部出海企业,还能在多个细分领域同步发力。
你看今年宏利消费服务A的表现,年内收益翻了十几倍,远远超过中证消费50指数,关键就是切准趋势的同时,知行合一,敢买敢持,一边盯着潮玩手办,一边死死扣住海外摩托车新基地,这种混搭思路,堪称消费领域“行走的雷达”。
有时候想想,投资像走迷宫,谁能提前看到出口,谁就不会在烈日下晕头转向。
但消费这块还有个很隐性的辨识点,并不是所有的基金经理都擅长跨界或者敏锐捕捉新兴业态。
“脑洞大开+稳健执行”,才是消费基金走出红圈的最大保障。
表面看起来,这几位基金经理轮番上演爆发,科技、周期、消费,各自有道,但细思极恐,爆发背后,其实撑起的是团队稳定+投资理理念坚韧。
孙硕、孟杰、周少博,这三个人的轨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北大出来,进宏利,从边缘研究员一路摸爬滚打成基金经理,经历了市场的反复洗礼,才有今天的“底气”。
不多不少,宏利基金主动权益团队平均从业年限12年,平均投资年限超过6年,外资背景全球视野加上内部人才的超强稳定性,研究流程和文化传承全都吃得透。
你说这样的班底怎么就能提前预判大行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团队知根知底,理念传承顺畅,科学流程+研究沉淀让他们敢穿越风口,专注挖掘深度价值,不为短期涨跌所左右,到底谁在赢市场,回头看看历史业绩就明白了。
宏利基金的几只主打产品,业绩常年基准收益率亮眼,主动权益板块经常拔得头筹,这绝非偶然,而是长期深耕行业和对企业价值的耐心守候磨出来的果实。
高速变化的市场里,人们总喜欢用“超额收益”这种词来给成功贴标签,其实背后拼的不是谁会投机,而是谁能洞悉产业规律,谁能用时间和科学流程锻造出真本事。
风险这事儿,谁都不能免,基金没有绝对保证,这些数据、公告,只能作为参考,真选产品,还是得自己多磨磨眼力,仔细看看合同、招募说明书,把该做的功课做到位。
市场上那么多主动权益产品,轮番推新,热度转圈,怎么选,还得靠自己。
选得好,“牛市开门见喜”,选得不好,“韭菜自有回头草”。
讲真,投资不是什么一锤子买卖,拼的还是耐心和逻辑。
主动权益产品怎么选?说白了,还是得凑近看看这些产品背后的投资团队,他们的研究能力、布局节奏,和你自己的风险承受力是不是能配得上。
你有自己的观点和风格吗?你觉得现在行情谁最值得关注?是不是对选基金还有一肚子疑问?欢迎来聊聊,说说你的心水赛道,或者分享最近的投资抓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